别人晒旅游,我晒羽毛球 业余球友的羽球日常 #一起打羽毛球
内里古部业总医院职工乒乓球、羽毛球、篮球比赛。
业余选手打出一场比较精彩的羽毛球比赛
看了许多网上的视频,有关业余羽毛球的比赛视频,不管是正式比赛还是群活动,真正有内容的比赛并不多。很多都是加了击球声的视频,就像那些开了美颜的女主播。
当然也确实又有些是加了声音的高水平比赛,这些人本身是专退以上级别。那跟正常的业余是有区别的,我对他们的评价是技术水平很高,战术水平很弱。
了解羽毛球场地是战术应用的基础
熟悉羽毛球场,是战术形成的最基本的要求。
做为业余球友要掌握怎样的技术才能打出一场比较精彩的比赛呢?
如果能掌握高质量的上手正手高远球技术、网前放网技术、场上移动;普通的吊杀技术、推后场技术、半蹲式平抽、挡网技术。那么完全有可能打出一场非常精彩的单打比赛。
不要觉得不可能,这就是我当年参加市运会的技术实力。能在15分制的比赛规则下在国青退役选手的手里拿分的技术状态。
另外再分享一下当时的身高是170㎝,体重58㎏。
或许有人说,那个时候的比赛水平能跟现在比吗?我2013年参加了最后一次比赛,市级行政事业单位比赛。单打的对手是我们球队少体校出身的队友都不愿意碰的人。我们的规则是一局定输赢,我是19:21输的。我的整体状态最多是巅峰期的七成,我是67年生人。
在我个人看来,21分制和15分制有多大区别?本质上并没有很大区别。比拼的还是连续得分的能力,只是21分把15分的僵持阶段取消了。这就降低了对运动员的耐力要求,从而引发了目前运动员更注重力量、速度,打法也随之进行了变化。
只是21分制对耐力还是有要求的,而且底层逻辑也没变,因此老的技术、战术在业余层面还是有施展余地的。
关于出球的质量
落点在底线、双打发球线上还是之间对手接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以高远球为例,红、蓝、黄三个点分别代表压底线、落在底线与双打线之间,落在双打线线上。以我的个人的最高能力,对方是少体校一级的水平,对待三个落点上的球。
对于压底线的球很难受,只能压回去或者吊网前。对于蓝色落点,的处理方法就会有很多,高吊杀都可以。很明显可以扩大优势,进一步暴露对手弱点。黄色已经可以攻击,大概率三拍到四拍内解决对方。
对于专退,落点在蓝点之前都能对我造成很大的威胁。而对于他的防守,我在黄点也束手无策。有到了中场附近才会有杀伤。
出球质量的好坏,不仅仅在于破坏对手回击时舒适度,同时也会增加对手的体力消耗。
比如红点和蓝点之间相差大约40㎝,以一场比赛500次挥拍计算,那么对手大约会多跑200米。当然比赛不是这么算的,我只是说这么一个意思。比如一场比赛相当于跑1500米,如果我方的球集中在底线附近,相对于经常打不到位的来说,对手就要多跑200米。
我们1500米vs对手1500米+200米。那么他有体力完成1700米的奔跑吗?
对于对手的观察
羽毛球站位的三个点
在我巅峰期,我几乎每一拍都在观察对手。在挥拍后我会迅速寻找对手的站位,通常是沿着对面场地的中线,寻找他的双脚在场地上的位置。这样我就有可能判断出对手接球前的状态,在击球时有可能选择打对手最难受的位置还是老老实实按原计划打。这样的好处不仅仅在于这一拍的选择,同时还有可能预见到下一拍的可能。
因此那时会经常收到来自于好友对手的夸奖“你这个骗子!”
举个例子:当我在右边底线原准备打一个高远球的时候,发觉对手从反手位慢回中场,而且回动点在后点。这个时候我会前臂减速,控制住拍面打一个对角线的劈吊。
我方回击吊球和对方移动的状态
这是因为打对方底线这是对手防御的重点,对方慢回中心位置就是为了争取后场的主动。我方吊网前显然比打后场要主动一些。至于打左还是打右,劈吊对角线的球速和滑板吊直线球速不同,球过网用时差不多,而且吊直线的距离不好控制容易打过2米线,不如吊对角线容易打到1米线附近。
这样对手在接球时,他距离直线吊球近,容易抢到高点反击,或者抢不到高点跑动距离短一些比较省力。而对角线他需要较大范围的移动,这样他抢主动的可能性比较低,有利于我方获得主动。
只有这样你的每一个回球才会合理,你的比赛才能从劣势→均势→优势→胜势→胜利。即使失败也能顽强抵抗输球而不输人。
当然有很多人也能做到观察,但是我不知道你在面对专业队队员时,你是否还能做到一丝不苟,竭尽所能。
我的一个少体校出身的队友,对我的评价就是:“没看出来有多厉害,打起来很奇怪,总是莫名其妙的失误和丢分。”
他给我这个评价的时候是09年,我是1985年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羽毛球。巅峰是91年市运会之后的92、93年,到了96、97年状态开始下滑。由于年龄的缘故集中力开始涣散,很难做到每个球都能注意观察,那个时候大部分时间主要靠经验打球。勉强还能跟球速比我快的对手打,但是已经不如92、93那么自如了。防守下滑的也非常厉害。09年距离我的巅峰期最多只有七成的能力,注意力只能维持四五拍。因为只要球速跟我相同,我肯定打不过了。
如果你经常观察对手,会很容易体会到对手内心的变化,接下来就引申出了心态问题。
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我的比赛中经常会出现连续三拍攻击一个落点的球路,很多对手都会被这种重复球打得状态崩溃。
三拍重复攻击一点
这种球路大多是建立在体会到对方心态的情况下刻意而为之的球路。
例如:对手的球打到我正手底线,我回击直线底线;对方头顶回击直线底线,这时我发觉对方心态比较松,回击直线也比较随意。于是我故意挥拍比较慢,让对方误认为我要吊网前。但是在击球前突然肘部前顶,用爆发力打出压对手底线的直线平高球。
对方非常被动,回击了一个对角线高球,企图摆脱。由于是被动回击,球不够到位。于是他只能快速回动防止我打直线。但是我却在第三拍仍旧攻击对方反手底线。对方措手不及只能反手过渡,结果网前被抓。
可以说对方心态放松,一个随手,结果立即被抓住打了措手不及。
如果之前被打过几次,那么心态难免就崩了。
当然,我在比赛中也会在捡球的时候,通过微笑刺激一下对手,搞坏他的心态。其实表情也能给对方传达很多信息,即使是微笑。假如你趁裁判不注意,故意放下一边的嘴角,那你的微笑瞬间就成了嘲笑。对手看见了肯定受不了,咱们只要做好挨揍的准备,等对手三鼓而竭那就是咱们的天下了。
因此在羽毛球比赛中保持稳定的心态,不被对手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比赛时的战术
毫不客气的说,现在很少有人知道羽毛球战术的底层逻辑。个人甚至认为连国家队教练也不知道。
有人觉得我在吹牛皮,没问题,听我说下去,你会改观的。
羽毛球是一项非常耗体力的竞技体育项目。以前15分制的时候一场激烈的比赛相当于跑了三千米,而且羽毛球的球速还是球类项目中最快的,因此它是速度和耐力的结合体。难道这样就完了吗?对不起,没完,它还有很强的技巧性,要不怎么称竞技运动呢。
可以说速度、力量、耐力和技巧,这四个哪一项都离不开体力的支撑。就连举重、跳高、跳远、百米都需要体力支撑,那么动辄半个小时、一个小时的羽毛球比赛对体力的依赖就会更强烈。
所以羽毛球战术的目的是创造中场大力扣杀的机会,而羽毛球的战术过程是消耗对方体力。
如果你在比赛的时候,忘记了消耗对手的体力,那么可以说你的羽毛球战术是失败的。
怎样才能消耗对方的体力呢?
1、长距离奔跑。延长对手的跑动距离,是消耗对方体力的一个手段。
2、快速的奔跑。要知道没有人能用跑100米的状态坚持跑完三千米。
3、突然的变向跑。突然转折需要克服惯性,这就使得同样的距离下消耗会比跑直线大。最大的就是应付重复球的直接转向,与惯性正好完全相反,克服惯性的用力最大。
4、突然的加速跑。当你突然加速的时候,由于提速需要花费大量的体力,所以突然加速体力消耗是非常大的。
5、3和4不仅体力消耗大,对心脏的压力也很大,这样会加速疲劳的产生。
真正的比赛中不会是一种方式,而是五种方式都会用到,有时候还是以复合方式出现的。
比如:我会在比赛当中突然加速,并将加速维持一阵,甚至会故意不打死对手迫使他跟着我进行十几二十拍的较量。
因为我是主动加速,就提速这一块对手是被动加速他的加速体力消耗会比我大。
在这个回合中将加速延续十几二十几拍,拍数越多越好。就好比跑百米,起跑时他多跑了二十米,那么这一轮跑得越到后面,他的体力状态恶化的就越严重。
这就是主动控制节奏的重要性。
比赛是从发球开始,请认真对待发球战术
很多人的发球都很老实,而且大家觉得国际比赛上绝大部分人都很老实,不老实就是不对,偷后场的都是下流胚。
其实国际比赛的人不是不偷,而是水平都很高很多时候会变成偷鸡不成蚀把米。而真正的国际比赛场上的实际情况是:别给我机会,有机会绝对偷你丫的。
所以,业余球场不能偷女生后场,混双不能针对女生,我都不知道你们的底层逻辑在哪里。
我让我老婆是天经地义,别的女人照此办理,难不成她是我老妈?都不是,上了球场就别矫情。根据影视剧里的台词,那啥才矫情,是吧。。。。。。
上了球场,输球了回去提高技术,只要对手没犯规就别叽叽歪歪的。
启动的关键是什么
我现在要吐槽一个各种羽毛球大神力推的“启动步”。
相对来说,这么多大神当中只有杨晨说的“手带脚”最接近羽毛球的启动了。
什么是羽毛球的启动?实际上是对方回击,球出球拍的那一刻,到我方立即启动步法做出反应的这么一个过程。
这个反应的快慢直接影响到你步法的速率。
你的启动够快+站位选择合理,你就能打出李炫一那样的闲庭信步。
下面介绍个人练习启动的经验:
由于我是练武术的出身,学羽毛球就是因为打架把别人眼睛差点打瞎的缘故,所以我练启动主要是借鉴了武术当中的意念法和空手入白刃。
空手入白刃:家里的硬币、小星星什么的比较多的小物件,随手抓一把用最快的速度数清楚。不用太多,上限能数二十来个就行。练到瞬间数清楚就行。
意念法:空手入白刃是练的反应速度,用意念法将它导入羽毛球比赛场景。
晚上睡觉前躺在床上,反复模拟对手挥拍击球,球出球拍的一刹那我启动迈步的场景。
这东西不需要练很长时间,个把月应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