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驾驶真的安全吗?
别说完全自动驾驶车辆?即使有人驾驶,使用部分自动功能,都不能确保行车安全,究其原因就是一些新兴技术尚不成熟,技术或制造还不过关,可能在设计上、电脑芯片等元件在不同工况下,受环境及温度变化的影响而发生故障,导致发出错误操作信息。即使人工干预也改变不了事态发生。从而事故频发,教训惨痛。
以往发生的事故,比如前面有障碍制动刹车,但自动系统仍然加油根本停不下来?酿成事故。
又如:自动巡航120迈不能解除?只能是以120时速一路狂奔?耗干油料,问题是路况允许你总保持时速120吗?哇塞,吓死个人啊?无奈报警,高速交警一路前面开道,其他车辆避让,收费站开辟直通车道。
跑了六七百公里,废了油,多付了过路费,一路吓的惊恐不安,心惊肉跳,好在有高速交警一路安抚,没有六神无主,魂飞魄散?
有趣的是媳妇安慰他,经过这次磨练,锻炼了你的意志,经受住了残酷的心理折磨,使你的内心更趋于强大?有这回事故垫底,今后任何困难都不会让你丧失斗志,只会激励你勇往直前。
老公激动的握住媳妇的手说:我还是软弱点吧?天把大任降在别人身上吧?小身板真有点承受不起?
不瞒你说:要不是警察制止,我跳车的心都有?
我把车门窗打开,告诉警察,我的内心已经崩溃,无法承受,我要弃车?
警察说:你一跳车风也会把你卷入车底遭碾压?还是好好开车吧?
我这是在兜风吗?这是向着死亡之路狂奔啊?
不行,不能坐以待毙,我要摆脱绝境,我打开天窗,两腿收回蹲在座位上,一脚踩住方向盘,慢慢站起从天窗露出了上半身,哇,外面的世界真好啊,我就要自由了?
这个举动把警察吓坏了,警察电话里大喊:回去,快回去?马上就安全了?
我回答:我已经崩溃了,一分钟也坚持不了了?
警察说:也就最后几分钟了就停车啦?你再坚持几分钟,停了车你再崩溃可以吗?快回去,看看油表?
我缩身回来一看,油表黄灯已经亮起,哇一阵欣喜,我鼓励自己,坚持最后五分钟,为了感谢警察的一路陪伴,我一定坚持。
近六个小时的长途跋涉,一路狂奔终于停下来了,又渴又饿又累,极度疲劳的我冥冥之中,感觉:这是天将降大任于我吗?劳其筋骨,苦其心志,饿其肌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历练了……。
事后有人建议:高速路上应该设置像航母上的阻拦网?遇到这种失控车辆,用阻拦网收车?
也有人建议:应该在高速上设置像国道上的减速坡道?让他开上石子坡道。
也有人建议:应该设置像飞机一样的放油开关?一旦失控放空油箱,岂不更省事?
自动驾驶也是 1 月 28 日- 1 月 30 日由 DeepTech深科技举办的 EmTech China 全球新兴科技峰会的主题之一,澜亭资本创始人刘炯携手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丁健,深鉴科技CEO姚颂、禾多科技创始人倪凯,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吴甘沙及Quanergy 联合创始人&CEO Louay Eldada,共同为我们带来答案:
当今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认为机器较人类在自动驾驶领域更有优势。主要理由首先觉得机器具有多传感器融合,较人类具有更多的感知方式。机器也不会知道疲倦,以及机器永远是一个理性的状态。
观点二,在一些极端的 case 下,人类比机器有更多的经验。
想请教在座的各位,怎么向普通大众证明,自动驾驶时代自动驾驶技术比人类驾驶更有效、更安全的选择,这个问题想首先请教吴总。
吴甘沙:其实从数学上来说,是很难证明的,因为它需要大量的数据样本,大家知道 2016 年特斯拉出现车祸以后,Musk 给自己辩解,我已经开了 1 点几亿英里才死了一个人,美国的平均水平是 9000 万英里会撞死人,我已经比人开得安全了。从概率的角度上来说,这个数据样本太小了,如果第二天再撞死一个人,就 1.3 亿英里除以 2,变成 6500 万英里。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今天的数据是完全不够的。谷歌的 640 万公里也是不够的,兰德公司有一个研究,说需要 100 亿公里,一辆车连续不停跑 500 年,才有可能有足够地数据样本去证明,现在没有任何人能够去证明这点。
那怎么做?我觉得从设计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可以提 3 个方案。
1、在受控的环境里面去做试验。因为大家知道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他们做了一个研究,说我们人碰到机器犯了一次错误以后就不原谅它,但是我们人犯了一次错误,我相信我下次能够去改正,能够做的更好。所以实验必须是受控的,我举一些例子,比如是分时段,半夜里面让无人驾驶的车出来,做夜间的小巴,或者做夜间车的调度。
2、我们有一个熟悉定律,就是体验会导致好感,人们就会倾向于要接受,那儿这样意味着就是我们要大量进行受控实验,让更多的老百姓去尝试,去心理上接受它。
3、当人还保留少量控制权的时候更能够接受自动化,所以我们在人机交互上面要去设计好,要去让无人驾驶车保留一点点人控制的能力。
倪凯:甘沙说得非常对,无论是工程上还是技术上,他都说了很多的数字,包括举例,我想补充一点就是从简单场景开始。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我们小孩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学自行车、滑冰,一开始大家可能都是后面有人扶着然后我们在去学,然后到某一天,他可能慢慢的开始放手,你都不知道他放手了,最后发现,我这个已经可以自己骑了,溜冰也是一样的。其实我们 L3.5 也是这样的想法,就是说有些技术可能是 L4,但是你直接说我是 L4,不仅是安全性是不负责任的,我觉得对用户心理的冲击也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