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对郭沫若评价?
马未都说郭沫若写诗是小孩水平。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马未都找了一个例子。当年郭沫若曾写过一首金字塔诗,他是这样写的:
一人,两个,三个,三个金字塔的尖端
排列在尼罗河畔,是否是尼罗河畔?
一个高,一个低,一个最低
马未都认为,这诗还没有自己写得好,就是一堆话叠砌在一起。
大家愿不愿意到农村租农家院养老或短时间度假?
正好可以简答这个问题。
咋天下午六点多还有两个朋友去我那喝茶,都快六十岁的人了,一个当过兵,一个干过销售,现在都在行政单位工作,说起了退休后的生活方式。
说我老家空气好,回去把老房子翻新下,院子周围好好打理打理,种上菜;等周末了约几个先去体验一下乡下生活,为退休前做准备。
我说这个提议很好,等到秋天没什么农活了回去实施一下,做为休假短住的地方。
感谢你的邀请!其实大部分城市人都想到农村去租个农家院或者是买一栋老房子🏠装修一下,在农村养老,因为农村空气清新,又安静,非常安逸;但是现在农村的老房子难买,租是可以的,能够度过宁静而舒适的晚年。[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在城市生活的人基本上都愿意,只是要满足几个条件,第一,小孩毕业,不用供书教学,第二,自已有个代步的小车,比较偏的地方购买生活用品没城市方便,第三,如果还没退休,那要不家里经济条件不错或自由职业者,不用打卡上班,时间自已掌握。
据很多从西方回来的人说,这个问题是国际时尚!在我看来,凡是有乡村情结的人,肯定是愿意到农村、尤其是到有过乡愁记忆的农村去的。至于是租赁一所房子,还是短时度假亦或是干脆买下一所房子,那就因人而异了,不能一概而论。
自己还有未来、梦想的人,应该买一所心怡的房子,自己随心所欲地去规划和经营,尽情地享受;自己不用了,还可以传给下一代,这也符合中国人的传统美德。至于房票问题,就不要太在意了,国家现行政策就是这个样子,暂时不必办理过户手续,签个协议是必须的。
仅仅是安排自己在身体力行的状态下回归田园的,还是选择租赁一套房子,独家独院,以农村养老为目的,在世外桃源里尽享天伦之乐,肯定也是神仙一般!
如果是跟潮流、赶时尚而从中获得满足感,那就短时租赁,分时度假。在北方,可以选择一个生产周期,开春起、秋收止,春种秋收很完整,满载而归,回城过冬!
农村生活不是苦不苦的问题,而是乡村环境下的生活你能不能适应的问题。农村现在有年过九十的老人,还在种地铲地,甚至还赶车拉柴,对于他们来讲,这是何等的享受啊!农村,就是干活,能“干”就能“活”,干活就是享受!反过来,你让他们到城里来享受城市生活,而对于他们则是受罪、损寿的啊!
所以,要在农村买房或者长期租房的城里人,最好在运作前还是要认真斟酌,把好事办好。
我个人是喜欢,旅游的时候可以找个农家小院待一段时间,这样可以慢慢地欣赏风景,慢慢地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身体也不那么累,养老的话也挺好的,有个农家小院子,养几盆花,种点菜,再养几只鸡,老了,身体最重要,不给国家和儿女添麻烦,看淡一切功名和利禄,静赏花开花谢,慢看云卷云舒!
还记得你第一次来现在所处的这个城市的场景和感受吗?
回答:记忆犹新,就像昨天刚发生的事一样!
那是一个冬末,那年刚毕业。我和同学还有乡友一共40个人,坐着招工单位的车,一起来到了向往的小城市……,一路上,大家“说说、笑笑”很是热闹,年轻的人,年轻的心,斗志昂扬的精神!在车上被展示地淋漓尽致。当车停下来的那一刻:脚踏实地看着这个小城,一切都是新鲜的,看到“人来人往”那么多人,那一刻,不由自主地就喜欢上了它。把行李放好后,就相约一起去吃饭了!来到陌生的城市,看着很不熟悉的环境,心情有点忐忑不安,身边虽说有熟悉的老同学,乡友也是感觉多多少少有点孤单,离家那么远,看来以后的生活必须靠自己。
这一晃,很多年过去了!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也真的离不开了。不管是自己的生活还是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是心中感慨万千。有缘结识这座小城,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还是那句话: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创)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我第一次来到的这个城市,感到的是一种荒凉和苍桑。城市的级别是地区级,与故乡的地区级大相径庭。街道两旁的房屋全是木质结构的穿斗房,最高的楼房也只有两层。全城只有一个专混结构的建筑,是四层楼房,那是一家国营旅社,专门接待外来客人。是全城最为骄傲的建筑物。街道两旁不时可见卸下的牛车、马车。
仅有的几条街道路面也是石板铺成。一到夜晚街道上荒无人烟。偶尔可见三三两两的少数民族同胞。那披着察尔瓦的妇女和阿妹子,向右或向右摇身一摆,象舞台上演员摆动一般,只是摆动的角度大约在180度以上,将察尔瓦撒开,蹲下去席地而坐,或是抱着膝盖埋头睡觉。
整个街道沒有厕所,要想“三急”除非到公私合营的旅店或某旅馆去找厕所。大街上牛粪马粪羊粪的味道充斥着整个空间。那还是老城外扩建的新城。城门洞内的旧城,便沒有性趣去观光了。
我们一行人自然是住在那时最大最豪华的国营旅社。相对来说条件和设施是较好的。大约是有四幢楼房,每一幢楼房上下四层,每一层对开约有二十个房间,每个房间四个床铺。床铺上的被子也是半新不旧,床下铺着一床棕垫,房内靠窗摆放着一张有如学生课桌一样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热水瓶,作为装开水之用。除此之外再也其它设备了。
烧开水有间锅炉房,有两米高的锅炉,用煤作燃料。当开水烧开后,锅炉顶端有一个气管,会发出“呜呜”的叫声,预示着水已烧开。旅客们各自提着热水瓶去打开水饮用。大约一天有两次打开水的时间。
洗漱用水竟然还有自来水,不过是冷水罢了,那时也无过多的要求。
吃饭除了紧靠国营旅社的一家国营食堂外,还有零星的几家小吃店,小吃店是公私合营性质。国营食堂品种较为齐全,虽卫生条件好点,但感觉价格较贵,进国营食堂吃饭的较少,门可落雀。
记得一家叫做综合食堂的小吃店,那小笼包子叫个香,至今难以忘怀。另一家小吃店卖的是抄手(有些地方叫包面),那抄手叫原汤抄手。经打听,原汤抄手的汤是鸡肉汤。将抄手煮好后,加上一瓢鸡汤,汤是一定要喝完的,那时的鸡汤沒有什么土鸡和肉鸡的区分,也没有饲料鸡,全是纯粮(米糠等)喂养的鸡做成的汤。那个香味啊,整个一条街都直透味觉。
吃饭是要粮票的。半斤粮票可买一笼小笼包子,二两粮票可买一碗原汤抄手。
时间已翻过了六十来个春、夏、秋、冬,当时贫穷的面貌已经被改革开放的高楼大厦覆盖,街道的面貌早已换然一新。察尔瓦也只有在舞台才能看到。森林城市洗去了当年牛羊马粪的臭气,多得成灾的小车取代了当年的牛车、马车。
唯有那小笼包子和原汤抄手的香味仍然穿透整个心身一一留下了终身难忘的记忆!
这就是一个城市翻天覆地变化的见证者的切身感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城市远不及所选的图片。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现在所处城市是淮阴地区的清江市。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清江市特别小,最繁华的地方是一条街,名字叫花街,花街又分东大街、西大街。现在仍在,不过比过去繁华多了。那时的清江市没有高层建筑,都是两三层小楼,房屋老旧;车辆很少,街上行人不多,行走畅通不拥挤,从东到西走不到一小时;想买的东西不多,还不一定买到,因为那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物品紧张,很多商品都是凭票供应的。
当时淮阴地区(包括现在宿迁市)就这一个清江市,连现在任意一个县城都不如;最繁华的花街连现在任意一个小镇的一条街都不到。可想而知那时的城市与现在城市相比落后到何等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