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教师评职称论文“期刊机构掏钱就给发”的现象?
这是一个点燃中小学教师心中对职称愤怒的火柴!
我是一位语文老师,刚毕业那会儿,我订阅了将近10本与语文教学有关的期刊。每一篇文章我都精心阅读,圈点勾画,纸缝留墨。与名师对话,开卷有益,与同行争鸣,教学相长。那些杂志我一本本地保留着,搬了几次家都不忍心扔掉。读得多了,感悟也就多了。记得我写完第一篇教学感悟文章,心怀忐忑地把它投寄给当地的晚报教育栏目。
非常幸运,这篇文章很快就登了出来,给我邮来了样报,还给我寄来了稿费。爱屋及乌,对这些报刊更加敬若神明,我也试着把写好的论文按照杂志的地址寄了出去。
起初,水平有限,寄出去的文章大多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也和许多总打败战的将军一样,越挫越战,不成功便成仁。别说,渐渐地就收到几家报刊杂志的用稿函,打印好的清样,那也是飘着油墨的芬芳。
我欣喜若狂,可是看到附信,就高兴不起来了,如果要想文章发表,得向杂志社财务室汇寄200-500元的版面费!
起初,我还有些诧异,自古发文都有润笔,或者叫稿费,现在却凭空冒出了版面费!再后来,看到一些消息,连我订阅的几本语文核心期刊都需要版面费的,更有甚者,某省的一份核心期刊遴选刊物竟然开出了一篇文章要交2000元的版面费!
再后来,有一位特级教师与杂志社的通话不巧被我听到,商谈的也是版面费的问题,讨价还价半天,最终敲定500元一篇!
从此,那些关于语文的教育教学期刊我再也不去花钱订阅了,偶尔从学校阅览室借一两本,可是翻看文章,刚一扫到题目,脑中立即就浮现出明码标价,500元一篇!连那位我曾经奉若神明的特级教师在我心中也仿佛轻如鸿毛!
也许这就是当论文收费发表后,教学期刊在一个教师心中的下场。当然,现在杂志社也不再在意读者的态度了,他们只在乎作者的腰包了!
谢谢邀请。
所谓的“期刊机构掏钱就给发”的现象,多数存在于中小学老师和高校管理人员评职称发论文的过程之中,也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有这种现象,像CSSCI、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期刊,绝大多数都是你想给钱发都发不了的,而是论文写作达到一定的研究或者学术水平才会被录用。
而给钱就发的期刊基本上都是水刊、烂刊或者假刊,其实质上是利益驱动下的产物,是一种市场行业或者商业行为,而不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当前形势下这种现象确实比较泛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发表论文时应该注意甄别。
造成这种期刊机构泛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 一是市场需求旺盛。就跟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的道理一样,如果没有这样的市场需求,也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些所谓的期刊社,正是瞅准了中小学老师和高校中的管理人员对于职称评定中发表论文的需求,发现其中利润巨大,才产生了大量垃圾期刊。这些期刊一般来说印制粗糙,一个版面就一篇文章,一期期刊就有上百篇,甚至每周就出一期,这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什么?
- 二是教育主管部门只注重对于评职称人员科研业绩结果的评定,而不关注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也就不会在意教师发表论文期刊的真伪和如何发表的论文。这既给了垃圾期刊成长的机会,也纵容了教师的堕落行为,造成了评职称的诸多问题。
- 三是中小学教师和高校管理人员并不会实质性地进行科学研究,因为这既不是他们的主要职责,也不是他们的特长,但他们必须通过评职称才能晋职加薪。那怎么办呢?只能省劲随便撰一些论文,花钱发表了,以满足评聘职称的条件。
职称聘评论文加分,论文是否能代表能力和业绩
在各个学校的职称评聘办法中,基本都会有论文发表加分这一条。论文加分看上去并没有什么问题,老师潜心教学研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教学经验写下来,发表出来,自然是一种能力和业绩的体现。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论文真的能代表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吗?我看大多数只怕未必!
去年南大梁莹教授论文造假事件余波未平,今年又连续爆出几家知名大学教授,导师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的事件。大学教授尚且如此,让人们对唯论文的职称评聘方法深表质疑,论文背后的水很深呢,论文只怕未必等于业绩和能力!
给钱就发表,省级和国家级刊物不过是价位不同而已!
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由于论文在职称评聘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老师们自然而然想方设法地寻找论文发表的途径。其实并不需要东奔西走,也不需要到处打听,因为一开学,每个老师都会接到很多自称是某某期刊社主编的电话。
他们会告诉你,论文发表什么的没问题,省级的也好,国家级的也好,不过是价位不同,只要你愿意花上一千多块,那么署上你的大名的论文将会出现在某个省级的,或者国家级的刊物上。你甚至都不需要动笔写文章,只需要报上你的单位和姓名即可。这些期刊,虽然不是什么知名刊物,但是论文查询的网站,确实能查到你的论文。
这对老师来说不就够了吗?老师需要的是职称评聘的加分,只要能加分,管他什么野鸡出版社呢?对这些野鸡期刊社而言,这未尝不是一条致富之道。各取所需,皆大欢喜。但是,这样的论文有什么用呢?能说明老师的业绩和教研能力吗?对那些踏踏实实潜心研究,发表论文的老师公平吗?
总结语:论文本是代表老师的教学能力,教研水平的。但是自从论文跟职称挂上了勾,就变得功利起来。论文发表变成了交易,只要付钱,省级也行,国家级也可以,甚至你都不需要动笔,自然就能在网上查询到你的大作。这样的论文发表能说明什么?除了花老师的钱养活了一些野鸡的期刊社,一无用处!
现在的这个问题非常严重,绝大多数的老师的论文都是掏钱买来的,现在一路飙涨,一篇省级的教育部门主管的论文已经涨到3000过了,比如甘肃教育。关键我们现在就是花钱发论文,还不保险,几千元花上发表了,可能今年评职称时可以用,明年说不上就不能用了,发论文花钱也就不说了,关键发了到用的时候说这个期刊不承认,那是最悲催的事情,希望可以对发论文和职称评审中需要什么样的论文这样乱象有所处理。
很多地区将发表论文作为评审一级和高级职称的硬性条件,这就倒逼老师必须要有论文发表才能够有评职的资格。
期刊、杂志负责人也就是看到了这一点商机,大肆利用老师想评职却没时间写论文的现状,形成商业链,只要给钱,代写、代发,知网可查,服务到位。
花钱买论文现象在每个学校几乎都有,表面上反映出教师作假之实,更深层次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界论文造假乱象之猖獗。
教师花钱买论文,解了评职之急,却损了学术之真
梁老师也在一线教师岗位工作,很清楚教师自主发表论文之困难。
很多教师因为整天忙于教育教学任务,又兼顾家庭重任,很少有时间闲下来思考沉淀,更别说形成论文了。
很多教师实践能力很强,但不能反馈形成理论,论文写作功底不足,屡投不中。
还有一些教师压根没有写论文的想法,甚至讨厌写论文,认为写论文还不如做两道题。
不管出于哪种原因,当大家遇到自己要评职称那一年,都会不约而同想到一个办法——找机构买。
有些老师自己写论文,屡投不中,出钱找机构发。
大多数老师干脆自己也不写了,直接找机构代写、代发,自己坐享他人学术成果即可。
老师解了评职的燃眉之急,却损了学术之真,侮辱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多年后,若该教师成为名师,当年代写的机构公布出代写的事实,岂不是连名誉也损失殆尽了?
机构收费代写代发,毁了中国基础教育界科研生态
很多期刊和机构或团体,利用教师评职之心理敛财,简直将基础教育界教学科研搞成一滩浑水。
虽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大家你情我愿做交易,但近几年这些机构的做法就有点“引鱼上钩”的意思了——每个一线教师的微信里或者QQ里都会有一个代发论文、代做课堂的账号,不知道啥时候偷偷打进了你的圈子,整体在朋友圈和空间发一些引诱你上钩的信息,一步一步突破着一线教师的心理防线。
可以预见,若教师职称还将发表论文作为硬性条件,基础教育界教师将大范围沦陷进“学术造假”的漩涡之中,基础教育界的科研生态将会被机构所毁掉。
当某一天,论文不是有研而发,不是有感而发,而是几个代笔的东挪一坨、西借一块拼凑起来的,基础教育还会向前发展么?
杜绝论文“造假”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基础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研究、科技研究同等重要,杜绝论文“造假”之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首先,建议职称评审条件中发表论文只作为参考条件之一,而不是硬性条件。需求少了,造假也就少了。
其次,省、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和教科研部门可每年开展论文评比活动,将优秀论文收编成刊,为参评老师颁发相关发表凭证,这样也可减少老师找机构代发。
最后,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出台相应政策,严厉打击买卖论文、代写论文、抄袭论文的现象,还教育科研一个朗朗乾坤。
我是梁老师,@地理梁老师,为您解答教育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