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事件)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小编 575 0

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当第一眼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很震惊,子女能够考进国内顶尖高校北京大学,是多少中国父母的想都不敢想的美好愿望,这位学生的家长又是因为什么缘故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呢?

事情回顾:6月17日,重庆一位女子酒后去江边欲轻生,经过民警及时解救后得知,这位女子有个女儿,成绩一直非常好,高考极有可能考取北京大学。但是因为平时女子与自己女儿缺少沟通,女儿一方面不愿意和她探讨报考志愿的事情,一时间想不开欲酒后轻生。

(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事件)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在视频中,民警询问李某为何轻生时,这位母亲这样说到:"我不想打搅你们,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并不赞同将这位母亲直接定义为"极端情绪"的人,在言语交流中,事情导致如此结果,源于母女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

一个孩子,寒窗苦读十多年,高考金榜题名,有希望录取到国内最高学府,却不愿意与母亲探讨志愿报考的事情——这究竟出于什么原因?

(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事件)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不会和孩子交流的父母,不愿和父母沟通的孩子。这样不会让家庭充满幸福感和凝聚力,这件事情的发生向存那些父母与子女存在沟通问题的人敲响了警钟,去试着改变自己,别徒留遗憾。你怎么看?

(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事件)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别人的家长都巴不得有这么一个优秀的孩子,能考上北大,可谓是万里挑一的事情,可这位母亲却以死相逼,不准孩子报考北大,原因竟然是因为离家太远。

诚然,孩子长大了,飞走了,多少都会舍不得,但孩子终究要长大,教育与其他事情最大的区别,就是目的和结果的背离。我们养育孩子,培养孩子,目的就是有一天他能独立生活,独立面对挫折,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也能过得很好。

很显然,这位母亲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已经成年,已经长大,她有权力去追逐自己的理想与幸福,而母亲还觉得她是两三岁的小孩,不愿意放手。其实,很多家庭矛盾就是这样衍生出来的。

我一个亲戚家的小孩,大学毕业后,父亲托人弄脸给他找了份工作,孩子一百个不愿意,非要自己去闯荡,为此父子之间弄得很不愉快,使父子之间的感情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我觉得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界限,家长首先应该有这个界限感,知道孩子到了什么年龄,自己该退到哪一步,就比如男孩到了三岁以后 ,妈妈就不适合给他洗澡了,他上厕所的时候,妈妈也要有意地避开。

孩子不是蜗牛,父母也不应该成为他背上的壳,该放手时,即便是万般不舍,也要放手。

(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辟谣高考生跳江身亡事件)怎样看待女儿考上北大,母亲跳江自杀这件事?

爱的尺度把握不好,便成了害。

女儿成绩优异,能够考上北大清华之类的名校应该令很多人艳羡,按理说做母亲的会发自内心地骄傲自豪。

然而重庆的这位母亲却选择了跳江轻生,差点酿成惨剧。

就媒体公布的信息来看,这位母亲应该是个很要强的人,或者说是一个控制欲很强的家长。

她跳江的原因,看起来只有两点,一点是嫌女儿去北京上学离家太远。另一点是和女儿发生争执后,女儿躲到了奶奶家。随后,这位母亲在喝醉酒之后选择了跳嘉陵江轻生,幸好被警方救起。

新闻所给的信息很有限,但如果这位母亲所述属实的话,她自身的问题却不小。

首先,忽略女儿优异的成绩反而把目光盯在了离家远这一点上,可以看出这位母亲的控制欲极强。虽然出发点是爱孩子,但这种爱是自私的是不合理的。嫌孩子离家太远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作为家长的担心,另一层则是不能再随时控制女儿了。从结果来看,应该属于后者。

其次,女儿和母亲发生争执之后选择了到奶奶家躲避,而不是和母亲心平气和地讨论这个问题,说明母女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的问题。而女儿选择躲到奶奶家这一做法其实也侧面说明了,母女之间的关系在平日里也不太融洽,而奶奶一方似乎是女儿的避风港。

再次,从做母亲的因此喝醉酒并选择轻生的做法也可以看出这位母亲本身的心理素质就不过关,而且做事容易走极端,在她身边生活的人一定会很压抑。

看到这里,我想很多人都挺同情那个做女儿的,毕竟父母是没办法选择的,如果不想被父母掌控自己的命运,又没有正常的沟通渠道,只能选择反抗。

所幸没有因此酿成惨剧,否则不但这位母亲丢了性命,女儿也会因此内疚终生。

从这件事也不难看出,控制欲太强的家长能把好事变成坏事,能把喜剧演绎成悲剧,实在是很失败。

希望生活中有类似情节的家长都能自我反思一下,把自己的情绪调整一下,把自己的心态放平稳。养育孩子不仅仅要给予他们关爱,还要学会适时放手。

其实,这是母亲与女儿缺少沟通的一个悲剧。

这位母亲在意的不是女儿执意要报考北大,别被这个新闻的表面文字诱导了。从动图上可以明显看出,这位母亲(即李某)因为平时极少与女儿沟通,在这长期累月的历程中,她女儿也学会了更加独立的人格,甚至可以说,李某与女儿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因为她们彼此都没怎么沟通,自然两颗心也就越来越远,这与我们理解中母女本该似姐妹般情深的印象相去甚远。

然后女儿终于考上了清华北大,终于可以逃离这个对她来说可有可无的家了,她自然是决议要去远在北京的名府的,而母亲却在报考志愿这件大事上猛然发现,原来自己在女儿的世界里,已经无足轻重,在众人喝彩于她女儿的同时,她感受到的却是那凉凉的讽刺。甚至在起争执时,女儿选择躲到奶奶家避而不谈,这更让她觉得无地自容,一醉方休,迷醉之下便选择了冲动的跳河举动。

所以,无盐想说:报考志愿的争议其实只是她们母女俩的直接导火索,而根本因素乃在于她们母女多年来缺少的沟通、谈心。

不知道多少条友们赞成无盐的这种观点,期待你们的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