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练”徐国义去世:隐瞒脑瘤病情,拿命换中国游泳崛起
中国游泳队有人喜欢哭,有人就爱笑。这阴晴转换间,他们的身后总站着一个人。
执教泳坛24年,48岁的徐国义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弟子包括雅典奥运会冠军罗雪娟、中国泳坛首个“金满贯”叶诗文、蝶泳名将吴鹏和周雅菲、新科世界冠军徐嘉余以及“洪荒少女”傅园慧......
北京时间7月19日凌晨,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传来,据《钱江晚报》报道,中国游泳队功勋教练徐国义因病去世,享年50岁。
成为人们口中的“金牌教练”,徐国义几乎燃尽了自己的一生——他与妻子为了游泳事业决定不要孩子,替徒弟们日夜操劳而未老先衰,连脑癌这种恶疾也突然找上门来。
队员都是他的孩子
2017年的短池世锦赛期间,这位中国泳坛的功勋教练曾接受过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他聊了自己执教多年的管理哲学,而话题离不开的还是他那些孩子。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徐国义对每一位弟子的真实情况都了然于心。这些孩子从小就跟着他练游泳,一起相处的时间比他们的父母还要长。
“他们都是我的小孩,每一个运动员都是我的作品,他们怎么样是和我有直接关系的。当然和家庭也有关系,但我认为他们的成与败,我还是有很大的责任和影响的。”
事实也的确如此。叶诗文14岁起就跟着徐国义夫妇训练,两年之后便闪耀伦敦;徐嘉余则在13岁就师从徐国义,并在教练组的建议下由蝶泳改成了仰泳,逐渐成为仰泳项目的领军者。
“他们都是我和我爱人从小培养起来的,我也不会看到其他教练手里的队员不错就要过来,我认为我这样的培养方式才有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是我亲生的嘛,不是后娘养的。”
一句玩笑背后,透着徐国义与弟子们天然的“血缘关系”,这也成为他们能够彼此依靠、彼此信赖的纽带,“带其他小孩总会感觉有点距离,而且我总是认为,我的队员就一定要比你的好。”
蝶泳名将吴鹏、“金满贯”得主叶诗文、仰泳世锦赛冠军徐嘉余、“希望之星”李朱濠……一个个游泳明星,就这样在徐国义的指导下登上冠军领奖台。人们因此称呼他“金牌教练”。
时光流转,徐国义已然记不清多少次目送弟子摘金。直到天津全运会,他第一次牵着弟子的手登上领奖台,将金牌含在嘴里的那一刻,他笑了:“金牌是甜的”。
一句“甜的”,藏着多少苦痛与付出,恐怕只有徐国义最清楚,但他始终无怨无悔、甘之如饴,“游泳几乎占了我生命的全部,我喜欢这个事业,这辈子是离不开泳池了。”
你必须做恶人,和父母一样
要做到最好,严厉自然不可或缺。
“我一直觉得徐国义教练是那种训练起来很严格,平时很温润的教练,所以特别喜欢他。”一位网友曾如此评价徐国义。事实上,徐导更多时候是弟子眼中的“严父”。
“我对他们还是比较严格的,我一直认为宠子不发。如果一味地宠,你不想做恶人,不想严厉地管教他们,那对他们是不负责任的。”
说完徐国义再度感慨道,“你必须做恶人啊,和父母一样!”
这一切其实是他自己有感而发。他当运动员时“比较调皮、比较懒”,其他条件差的运动员成绩都比他要好,“所以当教练以后,对自己有个反思,只有严格才是对他们好。”
于是,无论男女队员,徐国义对徒弟们都是同等严厉。比如,在与澎湃新闻记者交谈中,他就直言叶诗文状态回升是因为“吃老本”,并透露要在冬训期间对“小叶子”加大训练量。
徐国义与徒弟们的故事多不胜数,最著名的就是他与徐嘉余的“往事”。
年少时的“甲鱼”爱玩游戏,徐导曾两次将电脑砸到他身上,这段小插曲也因爱徒在布达佩斯世锦赛夺冠而为人熟知。
“砸他电脑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休息,没有很好的休息、没有健康的身体,怎么可能取得很好的成绩。你晚上不睡觉,你第二天不可能有好的精神和精力去训练,把自己的身体都搞垮了。”
在今年央视的《朗读者》栏目中,徐嘉余直言时过境迁后依然后怕,“平时对我来说,徐导会更严厉一点,现在依然很怕他,因为气场特别大。”
徐国义的严厉并非是蛮横无理,“这是规矩,也是爱他们的表现,作为父母的肯定也会这么去管教自己的小孩。我也希望我的这个组有一个好的氛围,都奔着一个目标去。”
如今,已是世界冠军的徐嘉余依然被师傅“严加看管”。但孩子长大成人了,徐国义也在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可以刷微博上网,但不能在休息或睡觉的时候去做这些事情。”
只有一点一成不变——不允许组里队员带电脑,“我曾经给他们过电脑,因为他们自己把握不住,自己不能很好的自律,那没有办法谁都不能带电脑。”
全身心投入,拿生命换成绩
24小时脑子里不停想着工作、想着孩子们,徐导笑言自己有时就像一个“保姆”,“天气冷了让他们多穿衣服,让他们多吃这个、少吃那个,每天还要提醒他们早点睡觉。”
他曾为了给瘦小的“甲鱼”增肌,亲自制定以牛排为主的食谱,后者半年内增重4公斤。他也曾为队里的每一个队员熬阿胶,“阿胶用黄酒泡上 ,隔水炖到阿胶化开后,再加核桃芝麻。”
偶尔拥有半点清闲,徐国义会喝喝茶、看看电视,这对他来说是最好的享受,“我这个人比较耐得住寂寞,也守得住孤独,我平时不太玩手机,这些(外界)干扰我也受到得很少。”
有关徐国义的教练生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他在2015年曾遭遇的人生重大打击。
当时正值里约奥运前一年的关键备战期,45岁徐国义被查出了脑部恶性肿瘤。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他的额头上留下了一道长长的伤疤,并且还要按时服药和定期前往北京复查。
没戴帽子时,徐国义头上的伤疤依稀可见。采访时,在交谈的过程中他常常侧过身去,很明显,他并不希望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自己头上有任何异常。
但话题还是绕不过这场大病,他只是淡然道:“那场大病并没有太影响到自己,生不生病我也左右不了,我只能接受,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
事实上,手术后的徐国义没有半点歇息。为了不影响备战里约奥运会,他曾对弟子们隐瞒了病情。在术后仅仅5个月,他就重新回到了游泳队中。
“我要对得起我的运动员,要么我就不干了,既然我站在游泳池我就要做到最好。”徐国义的话语铿锵有力,“我们肯定都是全身心的投入,都是在拿生命来换成绩。”
即便这样,他还是感叹如果不是因病耽误了几个月,弟子们在里约还能多拿到几块奖牌甚至金牌。
“我还站在游泳池旁,也是希望你们在哪一天可以成为奥运会冠军,本来我早就撤了,因为我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徐嘉余一直没有忘记里约奥运会后教练说的这句话。
徐国义曾说,“趁我身体还能承受的时候,我得多做些事情。我得用实际行动告诉弟子们,我都能如此快乐享受着游泳带来的乐趣和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更没有理由放弃努力。”
如今,他走完了自己的传奇人生,但留下的精神,将长久留在中国游泳人的心中。
生于1978|“浙江蛙王”陶嵘:峥嵘岁月,一线游泳教练奋斗史
陶 嵘
浙江省游泳队教练,仁川亚运会冠军毕易榕和天津全运会三金得主吴卿风的主管教练。1999年取得全国游泳冠军赛冠军,成为浙江男子达到国际健将第一人,被称作“浙江蛙王”。
1984年,由于扁导体发炎,正在医院挂盐水的陶嵘红着眼,向妈妈讨要着生病“福利”,一旁的双胞胎哥哥陶峥静静地看着小人书,不吵也不闹。谁也不曾想,这对双生子,性格外向甚至有些顽劣的“药罐子”弟弟,后来却成为了泳坛健将。
01
为增强体质学游泳
从吊车尾到一语开窍
回想起当时学游泳的情景,陶嵘历历在目。因为体质偏弱,陶嵘在小学前的记忆几乎被医院绿白相间的墙所占据。母亲学医,可就是拿孩子的体质没办法,毕竟双胞胎,体质天生就弱。一次偶然,一位母亲的病人分享起了自己孩子的经历,抱着试一试的心态,7岁半的陶嵘被送进了嘉兴一家游泳俱乐部。
相比其他孩子,已经小学一年级的陶嵘学游泳起步太晚,看着泳池里那些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很专业的样子,陶嵘也不急,“反正我是来玩玩的。 ”之后,每天放学都会来到俱乐部游泳。“当时还谈不上练,因为去的时候都还是‘旱鸭子’。”说起当时的境遇,陶嵘笑了,虽然之后成为了蛙泳名将,可最初他用了半年多才学会蛙泳,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会蛙泳。
陶嵘的训练几乎是放养的,不过他却落得自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玩”了6年。13岁那年,靠着恩师卞凤岗的关系,来到了杭州,走进了当时的省少体校训练,“初一都读了一个多月了,突然去的杭州。我想去就去吧,可以离开家也挺好的。 ”在家被父母严格管教的陶嵘渴望走出家乡,试训半年被陶嵘视为了“度假”。然而,正是这段经历成就了后来的全国冠军。
眼看时间过去了5个月,几乎只会蛙泳的陶嵘依旧被放养,“吊车尾”的他也稍稍感受到了压力。“陶嵘啊,我知道你是靠关系进来的试训,时间还有一个月,也差不多可以和父母说了到时候来接你回家。”教练的这句话,即便过去了27年,陶嵘仍记得清清楚楚,这句甚至有些糙耳的话就像当头一棒,敲醒了当时浑浑噩噩的陶嵘。“那一刻,我不想回家,我想继续练。 ”在上世纪80年代,入伍成为时代风潮,运动员被运动队退回家乡,仿佛就像被赶出军营的士兵,陶嵘不答应。
之后的一个月,拼命地练,奇迹出现了,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就在那一年,陶嵘的蛙泳成绩成了全队第一,同时也已超过了不少省队队员的成绩。
02
队里的拼命三郎
用劳动付出体会时代变迁
1993年,从少体校来到了当时的省体工一大队,以佼佼者身份进队的陶嵘却没赢来好开端——由于身体发育迟,来到省队的陶嵘再次垫底。这让陶嵘第一年就萌生了放弃的念头,“其实那时候退出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读书去了,有的单纯觉得苦不想练了。 ”对于孩子进专业队训练,父母从不过多给予意见,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帮助他早早地学会独立,他决心一游到底。
进省队第一年,陶嵘咬着牙坚持了下来,虽然整天都跟着别人后头游,但教练张亚东还是给予了不少时间,“那时候确实是游得太慢,但亚东教练并没有劝我走,而是一直观察我,并给予我指导。 ”春去冬来,陶嵘身体逐渐发育,进队一年后迎来了爆发。
“我蛙泳的天赋不错,蛙泳腿比较好。 ”感受到身体发育带来的变化后,陶嵘无论蛙泳还是混合泳都冲到了队里首位。从吊车尾到领头雁,也真正感受到了游泳运动所带来的激情和愉悦,“每天盼着练,已经着迷了,很疯狂,有些忘我。” 为此,还获得“拼命三郎”的外号。
1994年 ,湖南长沙的全国达标赛,当时全游泳队只有4人参赛,陶嵘是其中之一,这也是他第一次站上全国舞台,结果顺利达标。之后开始在各种全国比赛摘得荣誉。1999年 ,在大庆,陶嵘凭借2分18秒的成绩获得男子200米蛙泳的全国冠军,并成为浙江男子游泳历史上,第一个达到国际健将称号的游泳选手。回忆那段峥嵘岁月,陶嵘感慨万千。“那时候辛苦却很快乐,也很简单。 ”除了训练和比赛外,每周日的休息天,都会和队友去武林门广场看看,“那时的体工一大队已经在体育场路上了,门是斜对着马路开的,体育场路也很窄,浙江日报社看上去离我们很近。”从步行,再到乘坐公交车和买自行车,最后到打车。就在陶嵘历经运动员时期的拼搏与奋斗时,社会的进步也让他这样的年轻人体会到了多劳多得的时代转变。
“那时候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自己一年到头的比赛很辛苦,成绩也不错,年底会有一定的年终奖金。”说起这个,陶嵘打趣说,自己也年轻过,也潮流过。 一万多元的年终奖金在上世纪90年代可是个大数目,除了孝顺爸妈,陶嵘喜欢把钱用在赶时髦上——全队第一个用上文字显示BP机的;第一个用上摩托罗拉蜂窝手机的……“当时一个BP机就要两三千元,也是省吃俭用才能买的。”陶嵘至今还记得当时在队里“显摆”BP机的场景。
03
坚持完成学业
要让运动员都做明白人
2002年,陶嵘退役了。当时摆在他面前有两条路,去单位团委从事机关工作或者留在一线做教练。由于陶嵘在游泳队一直担任团支部书记,并且工作出色,所以对他退役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呼声很高。不过,在泳池里泡了16年的陶嵘说什么也没想离开过一线,最终,他留在了张亚东身边,以助理教练身份开启了自己人生的下半场。
在我省的各支运动队中,游泳队是最早向世界学习的队伍之一。国际上先进的训练方式和理念开拓了陶嵘的眼界。想要提高运动成绩,科学训练是必须的,陶嵘想到了自我充电。
转做教练第一年,陶嵘走进浙大报名了专升本课程。为了不耽误工作,在寒暑假集中学习期间,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浙大与体工队,无论刮风下雨,没有落下一节课。 等运动员结束了一天的训练,陶嵘开始挑灯夜读,厚厚的读书笔记印证着那段求知若渴的光辉岁月。
本科第三年,陶嵘每周三晚都会去浙大研究生班旁听全国运动医学领域泰斗王健的课,2009年,成功考入浙大在职研究生班后,也顺利跟随这位后来的浙大体育系主任,开启了3年的深造。
对于自己的奋斗,陶嵘说得轻描淡写,“社会在改变,我只是抓住了机会,还是要感谢这个大好时代。 ”理论结合实践,再加上经验,才能有科学的训练。
陶嵘的教练生涯培养出过亚洲冠军毕易榕,而今的15岁小将吴卿风也在这两年的全国舞台展露锋芒。
“自己做过运动员所以明白他们的心理,所以我要让队员明白自己在这干嘛。”陶嵘说,只有明确了定位和目标,才能真正加速,才能劈波斩浪,无论是游泳还是人生都一样。
原标题:《他是曾经的吊车尾,也是后来的全国冠军;他用半年时间才学会蛙泳,却是后来的“浙江蛙王” 陶嵘:峥嵘岁月,一线游泳教练的奋斗史》
监制:汤怡虹
体坛报记者: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