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作品成为温暖人心的光——记CGTN导演陶源
【劳动者之歌】
光明日报记者 李蕾
中国国际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陶源34岁,年纪不大,工作时间不长,却已获得了丰硕成果——她拍摄的《脑瘫画家的天使翼》是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短片十优作品;《珠峰寻芯记》获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制作人年会“中国龙奖”特等奖;《记疫经年》是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短片好作品;《ICU的故事》获得第三届女记者短视频大赛一等奖;《最后的溜索出山路》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奖电视对外传播类大奖;《中国青年“佛”了?》获得第23届亚洲电视大奖最佳新闻报道奖。她个人还获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十佳编辑”等称号……
面对荣誉,陶源很淡然。在她眼里,自己这两年最值得拿出来言说的成绩是2022年4月,她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专家赴珠穆朗玛峰,参与“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报道任务。她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连续报道一个多月后,随科考队员攀赴海拔6500米处钻取冰芯,在极高海拔地区拍摄生活了10天。
6500米对专业登山队员也许不算太难,但对于没有经过任何训练的人来说却是身体能承受的极限。了解陶源的人都知道,她最讨厌爬山,甚至还发过一条“发誓这辈子再也不爬山”的朋友圈。但面对“巅峰使命2022·珠峰科考”报道任务,她食言了。“为了研究气候环境变化,我们拍摄的这些科研工作者喝雪水、睡冰面是常事,日复一日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守。和他们的付出相比,我的这点儿小辛苦根本不值一提。”陶源说。
在拍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急难险阻不断挑战着陶源的心理和身体极限:零下20摄氏度、含氧量仅为海平面的45%,本就举步维艰,还要面对致命的冰裂隙、能把帐篷掀翻的大风,有时甚至要冒着掉进冰湖的风险,以冰镐在冰塔林上凿出一个个“小坑”为落脚点缓慢爬行。陶源回忆:“爬山的过程中,我什么也不想,只专注于脚下,不断把一只脚放在另一只脚前面,相信目的地总会到达。”靠着这种纯粹而执着的精神支撑,她不仅登上了海拔6500米的目的地,还拍摄制作了专题片《珠峰寻芯记》。该片以恢宏大气的叙事手法记录了科考队钻取冰芯的过程,向观众揭示了一个令人痛心的真相——全球变暖下的冰川,正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地,甚至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作为普通人,一辈子能干成这一件事,值了。珠峰就是我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笔……”回想起那段经历,陶源至今仍激动不已。其实,陶源的“浓墨重彩”并不止于此。2020年2月她赴武汉一线,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报道工作。在物资紧缺、病毒肆虐的情况下,她连续工作两个多月,深入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拍摄《ICU的故事》系列新闻专题片,制作新闻纪录片《生死之间》。她还关注武汉疫情防控中社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等工作,其中《滞留武汉的外来务工人员》的报道引起了当地有关部门关注,切实改善了武汉滞留民工的处境。在建党100周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以及九寨沟地震等重大或突发事件中,都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和拍摄的作品。
在别人看来,如此东奔西走、冲锋在一线,肯定特别辛苦。陶源却幸福感满满,因为这点苦中蕴藏着太多快乐。“我有机会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看到壮美的山川河流、冒着烟火气的都市乡村,更看到了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默默坚守奉献的可爱的人们。我不仅自己陶醉其中,还想将所见所想用镜头记录下来,与观众交流。看到屏幕上那一条条评论弹幕,我感觉自己的心和观众的心连在了一起。我的作品就像一束光,折射出千千万万颗心灵的光芒,让人温暖有力量。”
《光明日报》( 2023年02月03日0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桃花源”里有陶源丨河南洛阳人民满意好法官评选候选人 陶源
成长故事2021年度洛阳法院“人民满意好法官”候选人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千年前,陶渊明写下千古名篇《桃花源记》。
时间线回到现在,娃娃脸、眉眼温柔、个子娇小,她是洛阳市西工区法院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陶源。
把每一件案子办好,让每一位当事人满意,这就是陶源心中向往的“桃花源”。
“娃娃脸”法官遇到的第一道坎
“这个年轻法官不简单!”
“我最先接触的就是家长里短的民事案件,双方当事人都是普通老百姓。案件的法律关系看似简单,但是其中的矛盾纠纷却极难处理。”每当回想起初出茅庐的自己,陶源都记忆犹新。
2011年,大学毕业的陶源考入西工区法院,满心都是对法官这份职业的敬畏和期待。
敬畏的是神圣和威严的审判权力,期待的则是能像电视里律政剧的主人公一样,能够在司法审判这个舞台上有一番大作为。
然而现实与最初的期待并不一样。具体的审判工作中并没有多惊天动地的事情,更多的是桌子上堆积如山的案卷和当事人喋喋不休的诉说。
长着一张娃娃脸的陶源处理起家事案件总是备受挑战。“姑娘你太年轻了,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离婚案件的当事人曾经这样对她说。
当事人的不信任,成为了陶源要迈过去的第一道坎。
2017年,在西工区法院首批入额的34人中,陶源成为了院里最年轻的员额法官。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取得当事人的信任?不服输的她暗下决心,要尽快的向审判、调解经验丰富的老法官学习,早日成长为一名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资深法官”。
在老庭长的悉心指导下,陶源充分发挥着自己亲和力强的优势,努力拉近与群众的关系。当事人诉说时,她耐心倾听;当事人声泪俱下时,她温情安慰,辅以专业的释法析理,从而顺利解开当事人的“心结”。
陶源无时无刻不展现着女性独有的细腻和柔情,让每一位当事人都能感受到司法的温暖。
在一起医疗纠纷案件中,因该案涉及多种项目的鉴定,案情复杂,短期内不能有最终的裁判结果。但患者当时已高位截瘫,丧失了劳动能力,又是两个孩子家庭的一家之主,唯一的收入来源没有了,整个家庭陷入困境。
陶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之后,她与医院反复联系,沟通先行赔偿问题,成功帮助高位截瘫的原告在拿到判决书前就拿到了部分赔偿款,解决了燃眉之急。
化解矛盾,讲法也讲情。陶源坚持用人性化的审判理念,传递出人文司法的温暖。也正是因为陶源面对每一位当事人都做到了耐心与真心,当事人也常常“投桃报李”,竖起大拇指给她点赞:“这个年轻法官不简单!”
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诀窍就是用真心赢民心
“调解不是和稀泥!”
有人说,法官调解就是“和稀泥”,是“搅拌机”,是“两面脸”。但陶源却不这样认为。
人民是中心,法官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获得充足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具体到司法工作中,就是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而调解,是让矛盾纠纷化解最高效的方式。
“枫桥经验”“马锡五审判方式”......这些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司法工作方法让陶源受益匪浅。她也一直把这些方法运用在每一起案件审理中。
年前,陶源审理了一起物业合同纠纷。一家物业公司起诉多名租户,要求解除租赁合同关系,并要求立即返还房屋。然而涉诉的商贩们租赁的是临街商铺,有的经营多年,有的还是刚刚装修,物业公司突然要求搬离,自然引起租户们的强烈不满。
在双方对簿公堂之前,物业和商户就因断电强迫搬离等问题发生激烈冲突,双方关系可以说降到了冰点。
对于任何一个法官来说,这都是个烫手的“山芋”。但陶源却没有退缩,通过仔细研判,她认为直接按照合同约定判决虽易,但执行起来却极为困难。只有先从调解入手,找到双方矛盾背后的症结点,才能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为此陶源多次到现场查看,一家家询问,一家家拍照,把每家商铺的情况都熟记在心。但如预想的那样,调解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涉诉人数较多,诉求不一,往往是纠缠到深夜,双方还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辩论中。
虽然困难,但陶源秉着不坚持到最后一刻不罢休的韧劲,认真倾听每一位业主的意见,再仔细地给业主们分析利弊。由于案件复杂、诉求众多,最终双方还是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在此后的审判中,陶源根据查明的事实依法进行了裁判。
虽然调解没有成功,但是宣判的那天,业主们却依然送来鲜红的锦旗向她表示感谢:“陶法官不厌其烦地听取我们双方的意见,多次调解直到深夜,虽然最终判决解除租赁合同,但是我们知道她尽力了,我们信任她,她是一个真正的好法官。”
做令人信任的放心法官,除了专业素质过硬,更要常怀廉洁之心,行廉洁之事,做廉洁之人。“廉洁”二字,是陶源一直坚守的道德操守。
在一起合同纠纷案中,一方当事人多次试图私下联系陶源,均遭到拒绝。
“你不要找我,找我没什么用!只要你的事实、证据充足,我肯定会给你公正的判决。”掷地有声地话语,让当事人打消了“走后门”的念头。
结案后,这名当事人特意给陶源发来短信说:“案件无论是什么样的结果都不会进行上诉,因为陶法官你的行为让我相信了法律的公正,更相信了法官的公正。”
“当事人满意离去的背影,就是对我最好的回馈”。陶源如是说道。
审判工作压力大、节奏快、内容繁琐,从穿上制服的那一刻起,就注定法官与责任、奉献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着西工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民事案件逐年呈剧增趋势。从2017年开始,西工区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总量都在一万件以上。
“案子堆积如山,你结,或是不结,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对于陶源来说,奋笔疾书的夜晚,凌晨阅卷的破晓,从事法官这么多年,这些是她再熟悉不过的景色。
抬起头,陶源看了看桌上家人的照片,活动了下酸胀的脖子。稍事休息后,便又提笔继续公正公平地写下判决书上的每一个字。
陶源心中向往的“桃花源”,她早已身处其中。(来源洛阳中院)
【编辑 滢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