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残奥快评丨拼搏绽放 温暖永恒
今夜,鸟巢的巨大留声机里流淌出北京冬残奥会告别的圆舞曲。回眸过去10天,一次次勇敢的跳跃、一次次咬牙的坚持,一次次打破纪录,各国残奥运动员在双奥之城的赛场上尽情拼搏绽放!
本届冬残奥会,中国军团以18枚金牌、20枚银牌、23枚铜牌,总计61枚奖牌的优异成绩,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榜首,创造了我国参加冬残奥会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残疾人运动员全项参赛、勇于超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奏响了坚韧不屈、乐观进取的生命凯歌,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成就。
“我看不清世界,但我想让世界看到我。”中国代表团残奥冬季两项视障运动员王跃如是说。残疾人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顽强斗志和拼搏意志,全世界都看到了!无论“无臂飞人”勇夺金牌,还是“滑雪给了我一双翅膀”;无论“你是最骄傲的倔强”,还是用一只手为对手“鼓掌”……残疾人运动员所展示的进取、合作和友善都让世界记忆深刻。
“YOU RAISE ME UP!”残疾人运动员点燃了与生命搏击的激情,更感染了世人挑战自我、昂扬向上。他们的优秀表现证明了残疾人能够带给世人无穷的精神力量,更证明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安德鲁·帕森斯表示,“北京冬残奥会竞赛组织达到了预期水平,北京冬残奥会把办赛水平提高到了新的阶段。”
“两个奥运、同样精彩”,中国全面兑现申办冬奥盛会时的每一项承诺。从“三个赛区、一个标准”,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无障碍环境,以及让人感动的贴心服务都深深地打动了各国残奥运动员。中国人民展现出的热情、真诚、友善的东道主风范,在各国参赛运动员心中温暖永驻。
赛场上,是运动员们实力的比拼;赛场外,则是国家实力的彰显。北京冬残奥会不仅是一场残疾人体育盛会,更彰显着中国风采,传递着中国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不仅可以增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而且有利于展示我们国家和民族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
“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来之不易、意义重大,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留下的“遗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发显现其深远意义。
从“冬梦”到“飞跃”,北京冬残奥会在世界残奥运动和全球残疾人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展现了“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国担当。伴随着春天而来的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人类超越分歧、携手共赴美好的未来注入了信心与力量!
扫描下图二维码看更多新闻
我们为什么需要残奥会?
看到他们的勇敢,也看到他们的普通,让我们在震撼之余,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的爱、平等和尊重,而非简单的怜悯、同情——这就是残奥会举办的价值。残奥会不只是残疾人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还是帮助残疾人“飞翔”的翅膀,更是对世人的一种郑重提醒:残疾人群体“要的不是无微不至的‘超级保护’,而是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如果重见光明,我最想看到的人是我的领跑员”——8月28日,在东京残奥会T11级别女子400米决赛中,中国选手刘翠青成功卫冕,并创造了新的残奥会纪录。赛后刘翠青说的这句话引发公众关注。8年间,她与领跑员徐冬林一起付出汗水、追逐梦想。对刘翠青来说,徐冬林就是她的眼,带她冲破黑暗、奔向光明。
每到“残奥时间”,我们都会被健儿们的拼搏精神所激励,为“残健融合”的美好画面而动容。残奥会不只是40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残奥健儿的竞技,更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展示,是一堂有关“爱的教育”的生动课。
《奥林匹克宪章》写道:“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残奥会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珍贵的奥林匹克教育资源。举办残奥会,是对12亿残疾人基本权利的尊重,也是体育改变世界的最好证明。
对于健全人来说,残奥会教会人们爱与包容。通过残奥会舞台,残疾人运动员向世人展示出的美感和冲击力,有时甚至超出常规竞技体育。它丰富了人们对于美的感知,亦改变着人们对于残疾人群体的认知——我们通常过于关注残疾人身体损伤所造成的能力缺失,却忽视了他们其实与常人一样,具备生存能力,能够胜任日常工作,也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
就像残奥会官方发布的一条短片所说,残奥健儿是勇敢者,是超级英雄,能让人认识到生活的美好,但他们平时也会刷剧、看综艺、约会、结婚、养死家里的花、摔坏手机……
看到他们的勇敢,也看到他们的普通,让我们在震撼之余,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的爱、平等和尊重,而非简单的怜悯、同情——这就是残奥会举办的价值。
某种意义上,不只是残疾人需要残奥会,普通人也需要残奥会,这个世界需要残奥会。
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残奥会改变着残疾人的人生,革新着人们对于残疾人的认识和观念,同时也能推动残疾人群体社会处境和地位的改善。
以2008年北京残奥会为例。在筹办该届奥运会和残奥会的7年时间里,我国总计投资超过1.5亿美元,在全国新建1.4万个无障碍设施,这一数字在当时相当于之前20年相关投资的总和。再如,巴西在2009年获得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权时,国内仅有28万残疾人就业,而到了里约残奥会结束后两年时,这一数字上涨为41.8万人,增幅近50%。
我们为什么需要残奥会?因为它不只是残疾人通向世界的一个窗口,还是帮助残疾人“飞翔”的翅膀,更是对世人的一种郑重提醒:残疾人群体“要的不是无微不至的‘超级保护’,而是更多机会和可能性”。
始于体育,不止于体育,让残奥会圣火成为爱和尊重的起点,一同唤醒世界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就像已故残疾人作家杏林子所言,让他们“把泪抛洒一旁,把心酸置之脑后,把缺陷还诸天地”,重新做回一个有爱有尊严的普通人。(刘颖余)
来源: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