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7千一年还8千利息贵吗?
利息是比较贵的,相当于年化利率的14%。
借7000块钱一年本息,合计需要更换8000元,相当于利息1000元。相当于年化利率14%,借1万块钱一年需要归还1400块利息。这个利息比例是比较高的,高于正常的借贷利息的水平。可以选择一些比较低的利息,正常的应该在10%左右。
个人账户7万工龄29年退休能开多少?
个人账户七万,工龄29年,那么退休后每月可以到领取到的养老金为2300元。养老保险是根据你的缴费年限以及你的缴费档次和你的个人账户余额来计算,你能领取多少钱。
他是用你的缴费年限乘以你的个人账户余额以及退休时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来计算的,所以就用你的七万块钱乘以你的29年,再乘以当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就可以得出你退休后每月领取的养老金是2300元。
一个月挣7000能还完30万吗?
一个月挣7000,能还完30万。该没问题。
自己省着点儿花呗,一个月挣7000。一年存下3万。十年就把这个30万还完。可能自己再紧一紧。有可能换4万左右,人要不挤一挤,谁也不知道会存多少钱。
只要你有固定的收入,一个月提前还30万,绝对没问题。几年就能还完。合理的安排你这个钱。
为什么有时候感觉7 8千块钱挺多的,有时候感觉78万都是小钱?
我的生活体会是日常购物时几百元都可以大包小包的买回来,觉得钱还实用,可当遇到要做什么大的投资的时候,就觉得卖房卖车都不够用。因此我认为对钱多钱少的感觉是因人因时因地是不同的。
先说因人,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有的人每个月浪费的钱比我们全部的还多,他们的宠物花的钱比我们还多!钱对他们來说就没什么感觉,七八千七八万都只个数字。
再说因时,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大家都没什么钱,能吃顿肉就挺享受的,可现在呢,给你大鱼大肉都不吃,要挑些利消化的素食吃,就是普通老百姓,也不会在吃方面把钱看得那么重,这就是说随着时间推移,对钱的感觉是不同的。
因地是什么意思呢,之前在工业区打工的时候每天上十几个钟班,周边三公里以内小商店都没一个,网络也没信号,有钱没时间也没地方花,不知不觉钱就变多了,可现在呢,收入是多了,可网购让花钱也变方便了,钱就不经用了,钱都不用过自己手就不见了。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随着经济改善和社会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悄然变化,有些甚至是超前消费或者过度消费,这一点还是引起大家的重视。
好了,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感觉这个东西很玄妙,咱不是心理学专家,不过生活经验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题主的感觉也是大多数人的感觉,它和“参照物”、“得失心”有关系。
时间、空间的不同会导致心理参照物的差异。
比如,四十年前,中国人普遍收入偏低,“万元户”还是个新鲜事物,那你手中的七八千自然是笔巨款;而在当今,月入过万的比比皆是,七八万也就不是个事。
又比如,如果你生活在贫困地区,周围人收入很低,你会感觉七八千也是个大钱;如果你生活在富裕地区,周围人普遍高收入,你会感觉七八万不算什么。
再以自己为参照,如果你月薪一千,自然会感觉七八千很多;如果你月薪十万,那七八万还抵不上一月的收入。
最现实的是,我们选参照物只会选取亲朋好友、附近的人、同类的人,绝不会选取远距离的、不同阶层的或无关的人。普通人不会和马云、王健林比钱多,他们很难影响我们对钱的感觉。
再有,人往往对得来不易的东西更为看重。比如,我扛麻包辛苦赚来七八千,我会感觉很多很重要;而赌博或投机一天赚了七八万,我的感觉则相对平淡。
更无语的是拿在手上的比账面数据更有心理冲击力。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丢了不用说七八千,就是七八百,也会非常沮丧;可在股市、期市一笔交易损失七八万也未必有多激动。这一方面是实物比数字对我们心理冲击更大,另一方面是得失心在作怪。丢了的大概率找不回来了,而投机的钱还有侥幸回本。
如今的商家提倡无现金支付,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利用我们的心理错觉。比如一顿饭,我们掏现金付三千元的帐会非常肉痛,可要是微信支付宝刷卡,那感觉要轻松的多,好像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感觉很奇妙也很让人无语,很多时候感觉左右了我们的行为。可一块钱确实就是一毛钱的十倍,这是客观事实。总是跟着感觉走容易掉坑里呦。
大白话说财经,我是断断断水刀。欢迎留言交流切磋。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