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互联网裁员潮?
其实不仅仅是互联网,经济不景气不只是体现在互联网上。
我觉得不论是不是互联网寒冬,什么经济寒冬,在此时一定要好好的练内功。提升自己的能力,每当经济动荡的时候就有一些人为此欢呼呢?因为变动即代表着灾难,同时也代表着机遇。
不要被传言中的寒冬,冻得失去了信心。只要自己有实力,你担任的是要职,拥有核心能力,除非公司倒闭,一般不会摊上自己。即便是赶上了所谓裁员潮,有能力的人还会为这个担心吗?无非是再找工作,说不定薪资还会 double 。
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才是抵御寒冬最强有力的武器!说的鸡汤吗?确实有点儿鸡汤,但是我们不喝鸡汤,除了恐惧,焦虑,不知所措还能做些什么呢?人活一口气,更要活出个精气神!
一天24小时,无论你怎么过,时间会丝毫不差的过去。郁闷是一天,积极向上也是一天。职场不相信眼泪,更不怕破罐子破摔,所以还是要保持斗志,心存希望!
希望对你有帮助!
1.首先是有大经济发展的影响,从GDP公布数据来看,2018年对比往年增速减缓;
2.再者也有互联网、风投等泡沫影响,过去几年因为创业型互联网公司蜂拥而起,烧钱砸各种项目,泡沫挤压也会导致部分企业单靠投资人的资金支撑不下去,开始瘦身而导致的裁员;
3.去年和美国的经济贸易战,股市、房地产接连受影响,会部分影响到其他经济体,类似于蝴蝶效应;
4.但从整体而言,整个市场经济还没有到达各大媒体渲染的“严冬”那么惨烈,个人认同现在经济只是“滞涨”,没有所期待的高额利润,并不是停止发展的。
鄙人浅见,欢迎指正。
38岁,在互联网公司中是能力强的管理者,年底被裁员后,求职屡屡碰壁,怎么办?
有人说管理者不属于人才,我非常不赞同。你能说杰克·韦尔奇不是人才?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他曾是通用电气(GE)董事长兼CEO,在短短20年间,这位商界传奇人物使GE的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了4500亿美元,排名从世界第10提升到第1。所以管理者肯定是人才,而且是战略性人才。任正非就说过:管理第一,技术第二。很多公司因为管理不善而需要出售技术,可见管理的重要性。只是我们中国现阶段的很多管理者、甚至是老板并不能算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从来就沒有学习过管理学、战略管理、营销学等知识。只是因为自己在管理岗,就认为自己是个管理者,只要公司运营好,就认为自己管理能力好。所谓"风来了,猪都会飞",其实这并不是你能力强,而是你运气好而已。所以现在流行平台一说,在我看来,靠平台的都不是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管理者自己就能创造平台。
因此题主请先定位一下自己,如果你是真正的管理者,走到哪里都有人认货。如果到处碰壁,建议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再多投简历。
没事 一边摆个摊一边接私活 简历也同时投着 有机会就抓住 我38岁时失业就这样干了4年 然后42岁时又就业了 哦 对了 我是42随时转行做码农的 之前不写代码 最重要的是先找点事情做就行
中国企业家谁摆过地摊?
古代刘备摆地摊卖草鞋,关羽卖大枣,张飞稍微上了点档次,卖猪肉,后来都成了英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无数新鲜事物涌来,摆摊是创业成本最低的行当。
光盘、录音带成了大佬们热衷摆摊的商品。美图董事长蔡文胜曾回忆:“当时中国没有几个歌星,大家听的就是邓丽君,但是当时在大陆几乎是买不到邓丽君正版磁带的。”于是,翻制磁带卖成了蔡文胜挣得“巨额”收入的渠道之一。据楚天金报报道,依靠翻制磁带,蔡文胜当年一天能赚一百多元。而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85年,全国城镇职工人均月收入不到100元。
无论是当年15岁的蔡文胜、18岁的罗永浩,还是40岁的柳传志、43岁的任正非,似乎都抵挡不住地摊的“诱惑”。或是迫于生计,或是看到了地摊背后的“暴利”,或是为了更高的事业,无论如何,地摊都成了大佬的起步,无碍于年龄和目的。
都在18岁摆过摊的罗永浩和薇娅,如今都靠直播赚得顶级流量。这似乎意味着,80年代的地摊、90年代的电视购物和如今的直播,本质都是靠吸引流量赚钱。技术的更新,让时代赋予了“抓人眼球”更多的渠道,地摊需要摆在人流量大的街道,家家都有的电视兴起了电视购物,互联网的发达则捧红了直播。
当年摆地摊的青年、中年,如今已经成为各行领军人物。如今的地摊热,或将诞生更多的未来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