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卒于?
1072年戊辰年,周康王六年,卒于周首都镐京,岁寿139岁。
陵冢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离文王陵1公里。
伯夷(生卒年不详),商末孤竹国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微的长子,弟亚凭、叔齐。
子姓,名允,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
商朝后期,在这个国家出现了夷齐让国的美谈。
孤竹国君生了三个儿子,孤竹国君姓墨胎氏,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长子名允字公信,即后来谥号为伯夷。
幼子名智字公达,即后来谥号为叔齐。
孤竹君生前有意立叔齐为嗣子,继承孤竹国君的事业。
后来孤竹国君死了,按照当时的常礼,长子应该即位。但清廉自守的伯夷却说:“应该尊重父亲生前的遗愿,国君的位置应由叔齐来作。”于是他就放弃君位,逃到孤竹国外。
大家又推举叔齐作国君。叔齐说:“我如当了国君,于兄弟不义,于礼制不合。”也逃到孤竹国外,和伯夷一起过流亡生活。
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立了中子继承了君位。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学派,对这种行为非常赞赏,评论这种事情说:“能以国让,仁孰大焉,伯夷顺乎亲,叔齐恭乎兄。”对他们给以很高的评价。
伯夷和其弟弟叔齐生活在殷纣失道、西周兴起的王朝更替之时。他们本来是辽西诸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后来因为兄弟之间互相谦让,都不愿意自己去接替父亲留下来的位置,而先后逃出,准备到西伯姬昌那里。可是等赶到了西伯的地界,却正赶上西伯去世,其子武王继承王位,并准备东向伐纣。伯夷和叔齐于是拦住武王的战车,向他进言说:“你父亲刚死,还没有下葬,就轻用刀兵,这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竟然要去动武杀害自己的君主,这能称得上是仁吗?”可以想见,如此不留情面的质问,肯定弄得“正义在手”的周武王十分尴尬,于是马上命令武士“拉下去砍了”。幸运的是,当时姜太公也在场,可能是看着这两位老先生实在可怜,更可能是不愿意眼看着周武王承担上出师未捷即杀害无辜老人的名声,所以出面帮助伯夷、叔齐躲过了这一劫。然而,这哥俩也不含糊,在西周地方政权终于依靠血腥的武力夺得了整个天下之后,他们两个人抱定“不食周粟”的道德底线,跑到首阳山里采薇而食,并最终饿死在山中。
不慕荣华,富贵于他们如尘土,且能够在首阳山做流民。敢冒死阻文王讨伐殷纣,叩马而谏。其三,宁可饿死,不食周粟。
战斗英雄杨子荣是如何牺牲的?
《智取威虎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杨子荣的形象也人尽皆知,近似于《第一滴血》中兰博的孤胆英雄形象多少让人感觉不太真实。那么历史上真的有杨子荣这个人吗,英雄又是如何牺牲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上确实有杨子荣这个人。
杨子荣原名杨宗贵,山东牟平县人,牟平今天属于烟台市的牟平区。杨子荣这个名字是1945年参加八路军时自己改的名。
杨子荣的父亲是一个泥瓦匠,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四岁的时候,杨子荣跟随父母闯关东,后来迫于生计,母亲带着他回到山东老家。12岁的时候杨子荣再次闯关东,在丹东打工,干过缫丝,在鸭绿江当过码头工人、苦力,当过伐木工,放过排。充分接触了社会底层,三教九流,江湖庞杂,各式各样的人,杨子荣后来在剿匪中用到的江湖规矩,江湖黑话,就是在此时掌握的。
杨子荣参军后,很快就被派往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剿匪,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比如400人抓捕土匪1200多人,100人抓捕土匪400多人。当然,最为经典的就是在海林县(今县级海林市)活捉以“座山雕”为首的土匪。在这场极为经典的剿匪战斗中,杨子荣机智、勇敢、果决、善战、冷静,在影视文学作品的渲染下,尤其是不久前在武侠神导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简直就是单刀赴会的关公,亦或是中国版的“兰博”。
其实这次剿匪战斗规模并不大,座山雕一干土匪一共才25人,不过这丝毫不能掩盖杨子荣卓越的军事才能。
可惜的是,1947年2月23日,杨子荣在海林追剿土匪郑三炮等人的过程中,在路边一个隐蔽的窝棚中发现一名土匪。杨子荣在踹开门瞬间开枪时,由于天气太冷,枪栓被冻无法击发,随后被土匪击中牺牲。杀害英雄的土匪叫孟同春。
最后说一句,英雄杨子荣智取威虎山和牺牲的地方都是黑龙江牡丹江海林市,海林还有一个从去年开始名声大噪的称呼——中国雪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