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第一个大乱世春秋战国,外族为何没有人入侵成功?
要是没有外族入侵的话,就不会有齐长城,燕长城,以及最后秦国把六国长城连起来修建的长城了。
要说没有匈奴入侵我觉得是不可能的,之所以没有形成规模有可能当时也没有史官专门记载,战国七雄的历史已经够大书特书的了,有人会去拿出很多笔墨记载当时的蛮夷部落。
其次也有可能是当时几个大国互相制衡,常年的征战肯定都保持着极强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大举入侵也未必就肯定能占到好处,更何况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当时各种的联盟,匈奴硬着头皮来入侵真不见得能捞到多大好处
匈奴想要的无非就是东西,当时华夏四分五裂,只要能满足匈奴物质上的需求,甚至可以成为威胁对手的手段,在此情况下,匈奴也用不着大动干戈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谁说没有外族入侵。
北方游牧民族大举攻击过秦国、赵国和燕国。
尤其是赵国,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历史上被游牧民族骚扰的非常厉害。
自建国开始,赵国就不断和林胡、襜褴等胡人作战,曾经多次吃过胡人骑兵的大亏。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啥?
就是被胡人逼得,只得这么搞以求生存。
在李牧上台的几十年前,赵国至少有几十万人死于匈奴人的屠刀之下,无数赵国妇女被掠走成为泄欲和生育工具。
还有很多赵人无论老幼,都沦为匈奴的奴隶,永世不得超生。
当李牧奉命驻守代郡(河北省蔚县)、雁门郡(山西省右玉县)时,面临的是一个惊人的烂摊子。
当时以匈奴为主的骑兵肆无忌惮,随意进出雁门,杀入山西腹地。
赵人的活动基本完全陷于城池之内,就算是数千人规模的军队,也不敢随便离开城市。匈奴骑兵随时可能入侵骚扰,杀死男人和儿童,掠走妇女和牲畜。
赵国北部几乎成为地狱,到处都是累累的白骨。
然而,当时胡人却还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一在于马镫还没有发明,胡人骑兵只能骑马机动,或者在马背上骑射,还不能直接搏斗。
因为没有马镫,一次用力挥刀砍杀,打空了骑兵就会落马,不死也残疾了。
所以,胡人骑兵一旦进行肉搏,就必须下马,和步兵差不多了。
至于骑射方面,如果我方有数量优势,加上大量装备弩弓,还是不惧怕敌人骑兵的。
第二在于,胡人尚且没有统一。
林胡、襜褴等游牧民族,规模比较小,只能骚扰,不难对付。
匈奴实力雄厚,但他们第一次统一是在冒顿单于时代,那已经是秦朝了。
因为没有统一的领袖,当然也没有统一的指挥。
匈奴各部落往往是联盟起来,一起南下抢劫。但他们互相其实不能好好协同,甚至互相拆台。
就是利用这个优势,李牧有了对付匈奴的方法。
经过几年的训练,李牧已经练成了一支十多万人的强悍精兵,让人望而生畏。
通过潜入匈奴阵营的间谍情报,李牧得知匈奴各部落再次集中起来,又联合东胡和林胡,共计10万骑兵,准备南下再次攻击赵国。
结果,李牧集中全部主力: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勇于冲锋陷阵的精锐步兵5万人,善射的弓兵10万人。
李牧先用数千老弱残兵引诱匈奴人进入赵国腹地,然后突然关门打狗,杀得匈奴人血流成河。
李牧麾下的精兵勇猛善战,同时憋着要报仇雪恨。
数日之内,他们就将匈奴骑兵基本歼灭。
此次匈奴、林胡、东胡被歼灭高达10万之众,将草原各部落的男性扫掉了一大半。
战场上,到处都是匈奴人的死尸,割下匈奴人的首级论功,人头堆成无数小山。
主战场十多公里范围内,泥土几乎都被染成红色!
此战,匈奴、东胡、林胡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十多年再没有1骑敢于进入赵国境内。
李牧乘胜追击,先将蔚县以北的襜褴部落全部歼灭,这个民族由此灭亡。
随后,李牧北上大破今天内蒙古东部的东胡残部,后者仓皇向北不毛之地逃窜,逃走的人不多。
山西北部的林胡被李牧吓破了胆,单于丢下部落独自逃亡,余部宣布归顺赵国,林胡由此灭亡。
强大汉朝和匈奴鏖战200年,才将匈奴打垮消灭。
而李牧同匈奴只进行了1次大仗,就将匈奴几乎打垮,太牛逼了。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游牧民族中计策以后才有的胜利,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如果敌人不是被战神李牧花费10年的一系列示弱迷惑,加上自己没有统一的指挥(其实已经有匈奴部落发现上当后逃走,但没有通知其他部落),李牧也是打不赢的。
后来蒙恬如此强悍的部队,也不过将匈奴驱赶走了而已,后者实力没有太大消耗,随后就又大举骚扰汉朝。
事实上,在春秋战国时代,特别是春秋乱世时,北方外族对中原的入侵,已经到了无比剧烈的地步。
春秋年间时,活跃在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有“戎”和“狄”,西周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就是戎族的入侵,在春秋乱世开始后,戎族的侵扰也一度变本加厉,西北的秦晋等国也深受其害。更凶的却是狄族,他们的活动,已经深入到今天的山东河南一带,燕国等国都深受其苦,著名的“卫懿公好鹤亡国”的故事里,灭亡卫国的,正是当时在中原烧杀的狄族。
所谓春秋争霸,不止是春秋列国之间的斗法,更有北方异族的趁火打劫。一盘散沙的春秋列国,面对这场浩劫,一度只能各自为战,好些小国更无还手之力。但为什么这场入侵,最终会销声匿迹呢?儒家圣人孔子一句话,恰揭开真相: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没有大英雄管仲的挺身而出,春秋时代的华夏民族,恐怕都要做亡国奴了。确切说,是管仲,还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发起的那场“尊王攘夷”大业,成为了一面烈烈的旗帜,把春秋列强团结在旗帜下,捐弃前嫌,共御外辱。
作为春秋时代第一位霸主,齐桓公常被人津津乐道的,是他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终于雄霸诸侯的奋斗历程。但是对于当时的春秋列国来说,“尊王攘夷”更有着救命的意义:以尊奉周天子的名义,团结力量抗击各路游牧民族的入侵。其意义,已经超越了“春秋争霸”本身。
于是,在管仲的奔走下,扛起“尊王攘夷”旗号的齐桓公,一次次举行会盟。以盟主的身份,集合列国的力量,勇敢面对异族的刀兵。首先震撼天下的一战,就是救援燕国。在燕国惨遭狄人入侵,山河几乎沦陷的危局里,齐桓公亲自带领齐军北上,不但杀退了狄人的入侵,更一路乘胜追击,深入到辽东大地,一度还遭遇断粮迷路的困局,靠着军中几匹老马识路,才艰难杀出道路。“老马识途”的典故背后,是一场抗击外辱的艰难一战。也正是这历经艰险的一战,彻底解除了狄人对燕国一带的侵扰。激动不已的燕庄公,临走时依依不舍相送,一直把齐桓公送进齐国境内,不小心连周王朝“诸侯不能送诸侯出境”的规矩都破了。齐桓公却坚持:不能坏规矩,你“越境”的这块国土,全都送你了。只要你能镇守北方,把蛮族敌人挡住,这点国土算什么?
经过这震撼一战后,往日争斗不休的春秋诸侯们,终于猛醒了。绝大多数的诸侯,都团结在了“君王攘夷”旗帜下。跟随着霸主齐桓公,向横冲直撞的异族敌人亮起复仇刀锋。齐桓公率领的中原联军,随后又拯救了被异族践踏的卫国,帮助一度被灭国的刑国复国,还不惜人力物力,为刑国重建了新国都。终齐桓公一生,他终于陆续肃清了各路侵扰中原的游牧强敌,建立霸主事业的同时,更让残破的中原大地,重归和平安宁。
虽然王侯霸业,多是风光一时。但从春秋年间起,中华民族捐弃前嫌,共抗外敌的画面,却一次次热血重现。见证的,正是炎黄子孙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参考资料:《史记》、《春秋》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