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词赏析全集?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
叶嘉莹教授,号迦陵。是世界知名的汉学大家,更是诗词研究的一代宗师。
在《朗读者》上,董卿这样介绍她:她是白发的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者。
是的,她站在那,就宛如一首古典隽永的诗词。
她说:
“也许我留下一些东西,也许我写的诗词,你们觉得也还有美的地方。可是我那一柱鲛绡,是用多少忧愁和困难织出来的?”
明月棹孤舟
连日西风连夜雨,恁凄凉几时才住。
孤雁单寒,秋云淡薄,休向远天宁凝伫。
寂寞黄花都老去,是繁华总归尘土。
小院低墙,霜阶露砌,多少暗蛩低语。
生涯·日月等双箭
日月等双箭,生涯未可知。
甘为夸父死,敢笑鲁阳痴。
眼底空花梦,天边残照词。
前溪有流水,说与定相思。
枉自·枉自浓阴聚
枉自浓阴聚,依然雪未成。
风高云转敛,月黑夜偏明。
迢递江南梦,荒寒塞北情。
严冬何寂寞,抚剑意纵横。
铜盘·铜盘高共冷云寒
铜盘高共冷云寒,回首咸阳杳霭间。
秋草几曾迷汉阙,酸风真欲射东关。
击残欸乃渔人老,阅尽兴亡白水间。
一榻青灯眠未稳,潮声新打夜城还。
滇 池
鹏飞九万高风远,水击三千绝世姿。
曾读蒙庄劳想象,几疑滇海即天池。
为加拿大邮政罢工作
自叹天涯老,无从解客怀。
每伤知己别,惟冀远书来。
锦鲤沉何处,青禽使竟乖。
祇应明月下,长是立空阶。
鹊踏枝·寄梅子台湾
记得当年花烂漫。
长日驱车,直欲寻春遍。
一自别来时序换,人间几处沧桑变。
又见东风牵柳线。
聚首京华,此约何年践。
惆怅花前心莫展,一湾水隔天涯远。
菩萨蛮·西风何处添萧瑟
霜叶翻红,远山叠翠,暮霞影落秋江里。
渔舟钓艇不归来,朦胧月上风将起。
鸿雁飞时,芦花开未,故园消息凭谁寄。
楼高莫更倚危栏,空城惟有寒潮至。
荷叶杯·记得满帘飞絮
记得满帘飞絮,春暮。
争信有而今,
半庭衰柳不成阴,黄叶没阶深。
从此五更风月,愁绝。
情绪几人知,
繁华纵有隔年期,憔悴已如斯。
破阵子·时序惊心流转
时序惊心流转,榴花触眼鲜明。
芳意千重常似束,坠地依然未有声,
有谁只此生。
不厌花枝秾艳,可怜人世凄清。
但愿枝头红不改,伴取筵前樽酒盈,
年年岁岁情。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杜甫的沉郁顿挫是什么意思?
“沉郁顿挫”出自于杜甫的《进雕赋表》:“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可跂及也。”杜甫说自己文章(著述)思想深刻、感情充沛、章法灵活、句势跌宕,和杨雄、枚皋不相上下。杜甫文章上的成就并不是很高,倒是他的诗歌确有“沉郁顿挫”的特色,后世评论家也就势用这四个字来概括杜甫诗歌的风格。
“沉郁顿挫”到底是什么意思?理解了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也就理解了这四个字;反过来,理解了这四个字也就知道了杜甫诗歌最突出的特点。
“沉郁”指杜甫诗歌中的感情非常充沛厚重悲沉苍郁,“顿挫”是杜甫诗中在情感表达时所形成的转折起伏跌宕腾跃的艺术效果。杜甫的诗就像一条岸宽水深的大河,河水从盘旋起伏的山塬穿过,时而急流奔涌,时而飞流直下,时而低昂盘旋艰难涩进。滔滔无尽的河水就像杜甫的感情,跌宕多变的水的姿态就像诗歌的艺术表现,我们整体观感就是“沉郁顿挫”了。这不同于小溪奔流于山间,也不同于江河流走于平原。杜甫何以是这样一条大河?
杜甫有着“一肩担尽天下忧”的圣人情怀,他心系天下苍生:“不眠忧战伐”,“减米散同舟”,“安得广迁安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又有着远大的理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忠君爱国,一心报效国家:“葵藿向太阳,物性固难夺”,“杜子美在穷困之中,一饮一食,未尝忘君,诗人以来,一人而已。”(苏轼《与王定国四十一首》)这些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注定了杜甫诗歌思想情感的丰富深刻。但杜甫一生颇不得志,穷到了连儿子都饿死了的地步,晚年漂泊西南更是陷入“老病有孤舟”的凄凉。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是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根源。我们还是一两首诗为例说明。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两首诗前四句都写景,第二联尤其格调高远,境界阔大。杜甫在自然的景致中总是寄托着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博大的情怀,可后面四句涉及到了社会人生的现实,这时一下变得低昂沉重,甚至无奈悲苦。就像一个落魄到三餐难继的文人,正在慷慨激昂的谈天说地,老婆或者儿子过来问:晚饭吃什么?这时,文人痛苦地摇摇头,满脸愁容低声说:饮水疗饥吧!杜甫诗歌中的这种理想和现实冲突的极大张力正是他“沉郁顿挫”的具体表现。
忠君爱国是儒家基本的政治道德,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君与民在儒家是用中庸来调和的一对矛盾关系。在像安史之乱这样动荡的乱世,各种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情感的天平,一头是“君”,一头是“民”,杜甫不因“忠君”而丧失良知,无视人民的苦难,也不因“忧民”而背弃李氏王朝,这就使杜甫灵魂备受煎熬。杜甫在自己的诗中要把这种矛盾调和到恰到好处,也是他的诗歌因此而表现出了那种强烈的“沉郁顿挫”,《新安吏》、《新婚别》等乐府诗就是这样的代表之作。
对于“沉郁顿挫”,很多论家多从艺术表现上来分析“顿挫”,虽也是有着一定的道理,但很难把此问题讲述清楚。野狐以为还是应该从根本上去理解,理解了杜甫,也就理解了这种“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正如孟子所言:“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其人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