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顶鹤象征什么?(用一个成语)?
丹顶鹤象征吉祥尊贵长寿,在古代又称其为”仙鹤”人大代表建议将丹顶鹤定为国鸟.蝙蝠象征的就是"福"啊,一般人们喜欢用五只蝙蝠来组成图案,装饰门面,寓意"五福临门",我家防盗门上就有一只鲜红的蝙蝠图案. 如同中国人喜欢用玉雕刻成大白菜,取其广纳百财的寓意,都是讨口彩,取吉利的意思.
国鸟,国花?
国花是牡丹花!国鸟丹顶鹤!
我们国家将牡丹花定为我国的国花,牡丹花看起来雍容华贵,富贵艳丽,每年4月份都会开出漂亮的花。牡丹自古以来就被称作是富贵的典范。在以前,很多大户人家都会在家里种植牡丹,讨一个富贵吉祥的好彩头。
在2002年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36名人大代表提交方案建议,把丹顶鹤确定为中国的“国鸟”。
成语华亭鹤唳出处是什么,有何典故?
李白《行路难》之一“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架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陆机雄才大略岂能确保自己一生平安。李斯也只好以自己的悲惨结局为苦啊。现在陆机是否还能听见华亭中鶴的鸣叫声?李斯还能在上蔡之东门牵鹰打猎吗?。华亭鹤唳,指华亭谷的鹤鸣叫声。纵观全诗,华亭鹤唳,表示的是,陆机仕途的险恶,一生沦桑。亦可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华亭鹤唳”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代陆机的故事,已经有答主做了回答,而这个成语还有一个近义成语,“东门黄犬”,一起来看或许体会更深。
华亭鹤唳:就是后悔当官追求富贵的意思。简言之,就是“悔求功名”!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尤悔》:“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 华亭鹤唳,可復得乎?’”
华亭在今上海市松江县西。 陆机于吴国灭亡之后,入仕晋国为臣之前,常和弟弟陆云一起在华亭的庭园中游玩,观赏那里的仙鹤飞舞鸣叫。后当他被人陷害,临刑之际,再次回想起当初那种潇洒自由的闲适生活,只有万分的遗憾却已是不可得了。
陆机,是火烧刘备连营的陆逊的孙子,文韬武略兼通,可谓文武全才。他在吴国灭亡后,入臣于洛阳,得到晋国重用,任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军讨伐长沙王司马乂。宦官孟玖及其弟孟超都被晋朝宗室成都王司马颖宠幸,可谓恃宠而骄。孟超在陆机军中,率一万人任小都督,还未交战,他就放纵士兵四处抢掠。陆机知道后,抓捕了兵士当中的主犯。
孟超带着铁骑百余人,直接到陆机麾下抢人,抢了人不忘挖苦陆机说:“貉(hé)奴也能作都督吗?”
貉奴,是当时对蛮夷之人的蔑称。毕竟陆机是后来投奔晋国的,相当于外来户,自视根正苗红的晋国小人自然要找机会表达歧视之情。貉,就是一丘之貉的那种动物,一般用来对四夷的谩骂之语。
陆机帐下的司马(官职)孙拯便劝陆机干脆杀了孟超,可是陆机不同意。孟超反而得寸进尺,到处对人说:“陆机要谋反。”他又给哥哥孟玖去信,诬陷陆机怀有二心,不愿尽快决战。
到了开战之时,孟超不听陆机调度,擅自率军独进,导致全军覆没,他也被敌所杀。
收到举报信的孟玖本来就对陆机产生了猜忌,一听说弟弟战死,就更相信弟弟信中之言,他怀疑陆机就是故意借敌之手除掉弟弟孟超。他随即向司马颖进言,告发陆机心怀异志,并拉来将军王阐等一大群官员做证。
司马颖大怒,命令牵秀秘密逮捕陆机。
当晚,陆机梦见黑车的帷缠住车子,使劲撕扯也扯不开。天一亮,牵秀的部队就到了。
陆机立刻明白是怎么回事,他脱下戎装,戴上白色便帽,神态自若地与牵秀相见,说道:“自从吴国覆灭,我家兄弟宗族都蒙受了晋王重恩,不但入朝为官,建言献策,还能执掌兵权带兵打仗。成都王把重任交给我,我本想推辞都没有获准。今天被杀,这难道不是命吗?”
他又给司马颖写了一封言辞凄惨的信,托牵秀带去。
临刑之时,陆机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我还能再听到吗?”
死时年四十三岁。他的两个儿子陆蔚、陆夏也一同被害。其弟陆云、陆耽也随后遇害。
陆机不当死罪却遇害,士卒们无不为他痛惜流泪。这一天白天大雾弥漫,狂风吹折大树,平地积雪有一尺多厚,大概老天爷觉得他死得太冤了。
从此以后,“华亭鹤唳”成了一个典故,表示感慨一生做了错误选择,不该进入仕途。其含义是:追逐功名利禄者,终为功名利禄牵绊而失去自由;同时也可以引申为有弃官归隐之心。
那为什么说“东门黄犬”一词与它的含义类似呢?
东门黄犬:当初秦国丞相李斯被赵高陷害,被诛杀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同坐),临刑之时他对着儿子感慨道:“当初我和你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东门去打猎,追逐野兔,那样的日子不知道还能不能再有?”(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华亭鹤唳与东门黄犬两个典故,都有如仕容易归隐难,名利场上风波恶的意思。如李白《行路难》诗之三云:“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对世态这种祸福相依,荣辱相随的感悟,就如郑板桥的道情诗所云:
“门前仆从雄如虎,陌上旌旗去似龙,一朝势落成春梦,倒不如蓬门僻巷,教几个小小蒙童。”
谢谢网友邀请!华亭鹤唳是一个汉语成语。这个成语有两个解释:一是指为感慨平生,悔入仕途之典。二是指华亭谷的鹤叫声。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华亭鹤唳出处有三:一是出自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华亭鹤唳,岂河桥之所闻。”二是出自唐代李白《行路难》诗之三:“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三是出自明代许自昌《水浒.败露》:“向云阳伏法何尤,你华亭鹤唳听难久。”建议题主得闲时多读点书。书读多了,知识面就宽了。人,要长到老,学到老。读书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释义:原意指华亭谷的鹤叫声。
用法:是指为感慨生平,悔入仕途,也表示对过去生活的留恋。
近义:人生若只如初见
出处: “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 庾信(南北朝)《哀江南赋》 ; “ 华亭 鹤唳讵可闻, 上蔡 苍鹰何足道?” ——李白(唐)《行路难》诗之三。
典故:
华亭鹤唳的典故与近日热播剧《鹤唳华亭》相似,都是因仕途权力而引发的悲剧,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人葬身权力浪潮中,有咎由自取、也有被逼无奈,午夜梦回,无不在怀念青葱岁月和初心宏愿。
华亭鹤唳的主人公名叫陆机,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之子。东吴灭亡后归顺晋朝,在“八王之乱”期间大起大落,后被成都王司马颖所救,委身报效,却被奸佞构陷,临刑时感叹道:“华亭的鹤鸣声,哪能再听到呢?”
故事梗概:
报国图志
陆机出身名门,少有奇才、文章盖世。若生在太平盛世,难保成为李、杜式的文坛巨匠,逍遥一生,怡然自得。只是可惜,陆机所身处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最混乱的时期之一,前有三国纷乱,后有晋朝内乱。以陆机的家境,原本可以避开战祸,然而自恃胸怀报国才,怎可偏安得悠闲,陆机28岁时与弟弟一起奔赴洛阳,投身仕途。由于文人风骨和江南名仕的身价,陆机兄弟显得与北方氏族格格不入,仕途也并不顺利,直到赵王司马伦(公元300年)发动政变,陆机协助诛讨贾谧有功(陆机最初与贾谧亲善),才有机会被重用,受封关中候(没有饷禄,仅代表荣誉而已),任中书郎(也非要职)。
王室内乱
然而好景不长,此时的陆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皇室内斗之中,公元301年,三王举义(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杀掉司马伦,齐王司马冏主政,以陆机为司马伦亲信,欲除之而后快,但被司马颖、司马颙联手救下,发配流放,后遇大赦而得以免罪。
此时的中原,已是一片战乱,陆机的亲友觉得此次大难不死,是上天的垂爱,都劝他回江南避祸,但是陆机仍然不忘匡世之志,决议要留在洛阳,以求报国平乱。司马冏昏庸淫乱,早有败亡之相,而司马颖体恤将士、居功不傲,大有贤主之相,又因为司马颖曾经救过陆机一命,因此陆机便拜投司马颖门下,预展平乱之志。
时成都王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机既感全济之恩,又见朝廷屡有变难,谓颖必能康隆晋室,遂委身焉。——《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身兼要职
不久司马冏被杀,长沙王司马乂掌权,独揽朝政。司马颖与司马颙讨伐司马乂,司马颖让陆机代理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率领北中郎将王粹、冠军将军牵秀等各军共二十多万人。陆机虽然有匡世之志,但自知自己以文职出身,又为江南人氏,难以驾驭诸多北方将领,此时掌兵绝对不是最好的时机,因此坚决不愿意接受此项任命,但是司马颖不许。
陆机如此受重用,果然招来了小人的妒忌,司马颖的左长史就趁机入谗言,说陆机过于自大,完全不把您放在眼里,将来难免有主弱臣强的局面发生。司马颖听罢不语,但是一根刺已经艮在心间。由于军心不稳,将帅不合,陆机大军果然战败。而此时,原本与陆机有龃龉宦官孟玖趁机向司马颖进谗言,说陆机有异志,并与人合谋一起构陷陆机。司马颖果然相信,派人秘密逮捕陆机。
华亭鹤唳
当晚,陆机梦见黑车帷缠住车子,手撕扯不开,天亮后捉拿他的部队就到了。布帷缠车,是不是与《鹤唳华亭》中太子被处置的某一场景类似?因此说,华亭鹤唳与鹤唳华亭,是一个相似的悲剧故事。
陆机临被处决前,从容淡然,似乎又回忆起江南华亭的鹤鸣之声。自己原本可以悠然南下,享受人间安乐,却不愿意偏安一隅,想要救百姓与水火,直至今日,回忆起过往美好的生活,他似乎有些惆怅,难道自己错了吗?平生起伏,本不该入仕途,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
陆机最终在军中遇害,其子、其弟都受到牵连,他死的这一天白天大雾弥合,大风折树,平地积雪一尺厚,议论的人认为是陆机冤死的象征。
是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议者以为陆氏之冤。——《晋书·卷五十四·列传第二十四》
后记
陆机的才华为后世所认可,李白曾赞:陆机作太康之杰士,未可比肩;曹植为建安之雄才,惟堪捧驾。只可惜,有才华的人似乎都难以在仕途通畅,艺术的天马行空很容易被权力的欲望所禁锢,或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
陆机用一句华亭鹤唳,道尽了一世沧桑,也留下了万世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