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毕业生最好在家先啃老3年,再去打工!怎么理解?
答。复旦大学的教授这样回答根本不妥,大学毕业以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也为自己积累一定的财富。在家啃老三年,荒废了所学的基本知识,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不良习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诚恳谦卑的态度,努力拼搏,奋力向上的精神,与你所学专业对口的单位,主动的进行联系,得到单位部门的认可和赏识后被招聘。如果你只想终结一个饭碗问题,那就在单位好好干。如果你还想有更大的作为,等你干出成绩以后就跳槽,或者你放开手脚自己干,但自已干的前提是,你必须摸清社会需求的行情,走对路孑,你一生就会大有作为,切不可躺在家里啃三年的老。社会在进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等你啃完了三年的老,再去找工作,也许你这一辈子就完了,即使你找到了一份工作,也不会称心如意,肯定会后悔一辈子。
这位教授说的不对;公知不能乱说话,这种说法容易误导民众!
毕业了就应进入社会;求生存环境,不工作?一歇三年,学的忘得差不多了,人也歇懒散了,再去适应社会,跟不上时代节奏了。
不知这位教授是什么心态,说这样的话!大学生是社会的生力军,年轻人不能误导!
复旦教授之“高见"惹来一片质疑声,是因为对教授不理解。教授是什么人?非一般平民也。他也食人间烟火,但他们与普罗大众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他哪知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家庭虽不债台高筑也伤筋动骨了,父母还盼望学子有点回报哩!尚若再在家里啃三年,贫困的父母还有活路吗?真所谓:鸡肚里不知鸭肚里的事啊!
这不是正确的吧,先啃老三年,有利于一直啃下去,走不出去,那咋办?为什么要在家啃老三年,大学毕业就应该出去找工作,最基本自己要养活自己吧!盼着小孩上学长大,考大学,一定要让孩子走出去!
复旦大学真的有这样的教授说出这种话?如果真的说了我认为这种说法不正确。好不容易到大学毕业大家都急着去找工作,找个工作那怕是不理想的工作,也是一种锻炼学习的机会,毕业生踏上社会感悟人生,体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多好啊!毕业生为什么要在家里啃老三年再去打工?真的不可思议,毕业了在家啃老反而产生家庭不和谐,父母子女之间发生矛盾,子女毕业了父母肯定会叫孩子去打工,不去打工你说在家干嘛。
面对啃老的儿子,父母亲该如何教育他们呢?
啃老现象,如今在社会上是一个比较普遍的存在。
我身边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中学女教师的独生儿子,从小就是她们夫妻的宝贝,娇惯的不得了,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看到喜欢的东西,即使父母不愿意,也要哭闹着弄到手,很是让他们夫妻头痛,但却不愿意纠正。看到小伙伴的好玩具,就会动手去抢,所以小伙伴们也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稍大一些的时候,就一直沉眠于游戏之中,好在孩子比较聪明,中学毕业后考上了大学 ,夫妻俩也舒了一口气。没想到的是,孩子4年大学毕业,几次求职不成后,就一直呆在家里玩,怎么说也不出去找工作,靠啃老生活。
女教师此时后悔莫及,懊悔自己教育的失误。可后悔有什么用呢?
俗话说:子不教,父母过。儿女之所以会啃老,与父母从小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很多父母从小是从吃苦走过来的,想着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能让自己的儿女过上优渥的生活,自己的苦就不会白吃。殊不知,自己的成长和成绩就是因为吃过苦,才会去奋斗取得的。轮到孩子了,一点苦都舍不得让他们受,把他们当做温室的花朵来养,一但当他们离开父母的庇护时,就会经不起一点风雨,失去了生存的能力,他们就会啃老,不啃老就无法生活。
所以,要想孩子大了不啃老,老父老母们就要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习惯 ,多帮自己干家务活,让他明白父母的不易和辛苦。另外,要多给他讲身边自立自强的实例,多讲讲自己的成长史,爷爷、奶奶等亲属的劳动史。同时,鼓励孩子走出去,多接触朋友、多接触社会,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孩子的自立自强的性格,远离啃老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