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与杭州相似的地方?
“宋文化”把杭州与开封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两市缔结友好城市。杭州市市长孙忠焕与开封市市长刘长春签署两市缔结友好城市协议书。
杭州与开封有着众多相似之处,一个是南宋都城,一个是北宋首都。缔结友好城市必将对进一步密切联系、加强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今天,杭州将进一步加强与开封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以此作为参与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两市今后加强信息交流,进一步加深在资源开发、旅游、商贸、市场开拓等领域的合作。开封与杭州缔结友好城市,将更加有利于两市的发展,开封将为促进两地共同发展作贡献。
现在回河南能不能回去?
正在发愁呢。
我在新疆乌鲁木齐,回河南开封,让提前三天报备,然后再准备48小时核酸,这两样都不是问题。
另外,陕西和西安洛阳也可以绕开,走京新经内蒙山西河北部分地方,然后走大广也能绕过安阳。所以路线也不是问题。
问题是回来后需要居家十四天,然后过完年再到新疆说不定也要被隔离十四天,这样一个月就过去了。
只是家里有八十多岁的老娘,过年不回家,总觉得不合适。
更要命的是据说很多地方会劝返,这是典型的懒政惰政。游子跑几百几千公里回家了,你不让进去,难不成再回去吗?再说了,回原来的地方,人家也不让进,怎么办呢?另外,假如这个人真的带着病毒,你一个劝返,你安全了,那他就会传染更多人。所以,许多地方采取的不让或者劝返,其实是对社会的不负责。
河南不是疫情地区,是完全可以回河南的,但是现在河南的疫情防控还处于高度重视阶段,虽然不是重灾区在外的人员可以回河南,可是为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对自己家人的身体健康负责,使河南的疫情防控工作顺利进行,最好还是不要回河南好,选择就地过春节的方法,才是最好的选择。
肯定能回河南,问题是你河南待好之后要去哪里,因为目前很多地区对河南来的还是有进行管控的,可能是集中酒店隔离也可能是居家隔离也可能只用做核酸签承诺书。这个疫情的管控政策随时都会变的,因为谁也不知道疫情会不会再爆发。最好是准备去下一个地方之前先打当地的市长热线问清楚政策,不要花钱找罪受
外省进河南需要隔离吗?
中国抗击肺炎最成功的国家,党和政府相当重视疫情的发展与动态,现在已须陆续开工复产了,要想来河南打工就业,必须当地卫生部门开据的健康许可证,就能岀门打工了,开始开封时隔离十四天,现在不用了,。只要有健康证明就行。
如果宋朝要迁都,向西迁是否有利于宋朝的国运?
贸然迁都可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中原王朝可不是游牧民族,不管到哪儿,把帐篷一立,就是牙帐了。中原王朝迁都,动静太大了,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南北朝时期的北魏曾经从大同迁都到洛阳,结果不出30年,原来六镇鲜卑大起义,累世强盛的北魏帝国竟然因此衰亡了。
到了北宋太祖时,原本国家典章制度都继承自后周,连都城也是如此。十多年后,太祖皇帝故地重游,回到了出生地洛阳。当他看到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又看到巍峨的函谷关、虎牢关后,认为洛阳适合建都,决议迁都。
(北宋一统图)
英国近代的地理学家柯立夫(Francis Cleaves),曾经在《大国都》记载作为一个大国首都的三要件:第一、岔路口。指的是国家的都城,必须四通八达,要由足够的交通运输能力;第二、谷仓。指有足够的粮食储备;第三、要塞。都城必须有险可守。开封虽然满足前面2个,可是最后一个不满足。
兹事体大,太祖皇帝也不好独专,就找来了几个人商议。都有谁呢?分别是起居郎李符,都指挥使李怀忠,开封府尹赵光义。这三个人,分别是太祖皇帝的贴身跟班、带兵将领、文官第一人。
这三个人无一例外,都表达了反对意见。李符主要说太费钱,李怀忠的理由是洛阳不方便转运物资。太祖皇帝大开大合,哪儿是为了几个钱就放弃战略的人呢!
(太祖商议迁都)
太祖挥手让他们下去了。这个时候赵光义坐不住了,他也站出来表示反对。太祖皇帝也有点发火了:“我迁都到洛阳也不过是权宜之计,最终目标是迁到长安。”
赵光义听罢,先磕头以示郑重,然后再劝。太祖皇帝见没有法子,就跟赵光义解释说:“吾将西迁者,非它,欲据山河之险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光义不动声色,就说了一句:“在德不在险!”此后,就默不作声了。这意思是,我就说这五个字,剩下的你自己体会。太祖皇帝被噎到了吗?没有,作为成熟的政治家,他早已听出来赵光义的潜台词了。
开封虽然无险可守,可是五代以来,数朝国都,几经营建,已经颇具规模,是完全符合一个国家的首都要求的。可是,自五代以来的骄兵悍将,世家大族,都集中在开封周围,他们彼此联姻,荣辱与共,已经结成了利益共同体。
大的不说,单说开封附近的房地产市场,就足够让他们有理由反对迁都了,要知道后世的欧阳修等朝廷大官都不够钱在开封买一套房子,更不用提其他人了。
(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
赵光义说的“德”是啥意思?
德,在于教化百姓。谁有德?谁能教化百姓?那只有贵族阶层了。所以,“在德”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贵族”,而此时赵光义已经做了16年开封市长,已经与这些“德”融为一体,成为了他们的利益代言人了。可能晚上吃饭喝酒时,赵光义随意透漏一点都城建设规划,就能让很多商人一夜暴富。当然,晋王的心思肯定不在于这些金银财帛这么简单,他要谋的可是大事!
太祖皇帝明白了潜台词,知道文武百官都已经站在赵光义那边了,就一言不发地让赵光义走了。看赵光义走远,太祖皇帝对左右叹息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为了避免重蹈北魏帝国的覆辙,太祖皇帝听从了众大臣的意见,不迁都了。可是,可能是因为迁都议暴露了赵光义的政治能量,太祖皇帝开始对赵光义打压,如让三弟赵光美做开封府尹,就有这个意思。可能在太祖皇帝的心里,迁都势在必行,解决掉尾大不掉的晋王也是势在必行。几个月后,斧声烛影迷案发生,太祖皇帝盛年而崩,赵光义果然登基称帝。
(晋王赵光义)
如果宋朝迁都洛阳,宋朝会节省大量的冗兵费用,宋朝就有更多的钱购买战马,训练军队,而且洛阳周围有关隘,后来的金国军队急切间也不能下,北宋王朝就不会败的这么憋屈!
如果宋朝继续迁都长安,那么宋朝的战略方向会偏向西北。朝廷大军屯驻西北,那么河西走廊的西夏国必然不能独立存在。北宋王朝拼着性命也不能在卧榻之侧再让西夏存在百年之久。
西夏被北宋灭掉,那么河西四郡的产马地就会为宋朝所有,那么宋军的骑兵力量就会加强,与辽人作战时就不会那么被动,那么吃亏。
(开封无险可守)
所以,如果北宋迁都到长安,可能北宋会变成类似汉唐朝代的开拓王朝,而不会因为缺少战马不能对辽、金等国发起主动出击作战。宋朝的国运也可以延长,甚至通过以骑制骑,与游牧民族打对攻。当时西域的于阗国在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剌汗国打了百年战争,曾经向宋朝求援。宋朝如能料理停当中原这块,兵锋西指,恢复汉唐荣光也不是没有可能。
宋朝后来“重文轻武”那是在与契丹人的战争败多胜少,逐渐放弃了收复故土的希望后采取的防守策略。如果宋朝一开始就能打出梦幻开局,宋朝的秉性气质可能与历史上的形象大有不同。
只是这些历史早已过去,北宋王朝的风花雪月,都印在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北宋的繁花似锦,都在靖康耻的事件中,变成了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