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小编 177 0

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诗者,文体之精华,感人之短语也!风骚文人多喜之,触景生情,由感而发,挥笔而成诗文。古诗以盛唐时为最著,流传千年而不衰。古人写诗需时长短,已不可考,只能凭想象。我认为写诗,灵感来时,文思如泉涌,分分钟可成原诗,然后推敲之,修饰之,即可供品鉴欣赏矣。我认为一首好诗,能象人一样,有灵魂,有思想,经受得时间考验,应有深刻的社会内涵!作诗若只追求平仄工整,追求花鸟鱼虫的小意境,语句虽好听,恐不能流远矣!凡吾友者察之。

问题: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前言

和现代人写文章一样,当然作诗有快有慢,老街列举几个写诗快的人,大家比较一下,看看谁做诗快

一、曹植百步成诗与七步成诗

1、死牛诗百步写成

《太平广记》记载了曹植作诗的故事:

魏文帝尝与陈思王植同辇出游,逢见两牛在墙间斗,一牛不如,坠井而死。诏令赋死牛诗,不得道是牛,亦不得云是井,不得言其斗,不得言其死,走马百步,令成四十言,步尽不成,加斩刑。子建策马而驰,既揽笔赋曰:"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赋成,步犹未竟。

这个典故出于《太平广记·卷第一百七十三·俊辩一》,听着应该是后人杜撰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一起出游,看见两头牛打架,其中一只被挤落井中而亡。于是曹丕下诏让曹植作《死牛诗》说说这件事,但是不能用牛、井、斗、死这几个字。时间是马行百步以内,“加斩刑”。

没想到曹植策马而行,没有用100步就写完死牛诗了:

"两肉齐道行,头上戴横骨。行至凼土头,峍起相唐突。二敌不俱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意不得泄。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2、七步写成的煮豆诗

在这一段话后面还有一首诗大家耳熟能详,就是著名的七步诗:

重作三十言自愍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取作汁。萁在釜下然,豆向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世说》)

不过今天我们看到的《世说新语·文学》中的七步诗却不太一样: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成诗,快不快?刀架在脖子上,不快也要快。

这首诗押的是入声:汁、泣、急。在后来的平水韵中这三个字都在入声十四缉中,可见隋朝陆法言他们编制的《切韵》大多是总结时人的口音而来。

这个故事的结果是,曹植逃过一劫。他终于在黄初七年(226年)熬死了曹丕。不过曹丕儿子继位以后,对于这个喜欢毛遂自荐的亲叔叔依然不敢重用,6年以后曹植在忧郁中病逝,终年41岁。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二、王勃 滕王阁序

初唐四杰的王勃也是快手,不仅仅是作一首小诗,而是做了整篇文章,据说都是王勃即席而作。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本来人家都督准备让自己女婿露脸的,没想到被王勃搅了局。如果说王勃不是宿构,真是现场作出的话,真是天才中的天才,不过老街不太信。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文章结尾处也有一首七言的古体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这不是七律啊,是一首换韵的古体诗,前四句仄声韵,后四句用平声韵。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三、李白 醉酒诗百篇

说道作诗,怎么能少了李白呢?杜甫有诗云: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据说唐玄宗和杨玉环在赏花时,派人叫李白来写歌词,唐李浚撰《松窗杂录》记载:

(开元中,玄宗、杨贵妃于沉香亭赏牡丹)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云想衣裳花想容……”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葡萄酒,笑颔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龟年常话于五王,独忆以歌得自胜者无出于此,抑亦一时之极致耳。上自是顾李翰林大异于他学士。

李白来了之后,援笔立成,写了《清平调》三首: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四、李涉 遇贼

《全唐诗》题下记录了李涉遇贼赋诗的故事:

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遂赠诗云云。

李涉过九江遇到强盗,没想到这是个有文化的贼,听说是李涉博士,绝顶把劫财劫色改为劫诗了,给我写诗诗就放你走,于是李涉写了一首《井栏砂宿遇夜客》

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他时不用逃名姓,世上如今半是君。

五、温庭筠 八叉手而八韵成

晚唐诗人温庭筠是个奇才,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此人诗词文都是高手,经常作枪手替人考试。据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记载:

﹝温庭筠﹞工于小赋﹐每入试﹐押官韵作赋﹐凡八叉手而八韵成。

在唐朝时,考进士要考诗和赋,赋是律赋,律赋格律形成于唐文宗大和年间,一般以四言二句八字为韵立意,八韵要求依次四平四仄。据说温庭筠八叉手而成八韵,有"温八叉"之称。

诗是五言排律,六韵十二句 ,作赋如此,作诗速度也不会慢,估计还可以少叉两次手。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六、苏东坡 赠李琦

东坡先生也是一个快手,记得他当年从知制诰的位置退下来,另有一人代替他为皇帝起草文书,一日写罢,词人问身边人,我的水平和苏轼比怎样?旁人说,文章都写得很好,只是苏轼写得快多了。

宋周昭礼《清波杂志》记载了一个故事:

东坡在黄冈,每用官妓侑觞,群姬持纸乞歌诗,不违其意而予之。有李琦者,独未蒙赐。一日有请,坡乘醉书:“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赠李琦?”後句未续,移时乃以“却似城南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足之,奖饰乃出诸人右。

这里记载了一个苏轼当堂作诗的故事,诗人当场吟出的诗,未必是现场作成,很多是预先构思准备好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记载:“﹝ 王粲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

上面说王勃《滕王阁序》是完全现场做出的,您信吗?相对来看,东坡赠李琦的现场作诗可信度还是比较高。

七、秦少游对客挥毫 陈无己闭门觅句

秦观字少游,是苏门四学士之一。陈无己(正字是官名)就是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中的陈师道,最擅长做诗。

秦观死后,黄庭坚有过一首诗,《病起荆江亭即事十首 其八》,提到秦观和陈师道作诗: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温饱未 ,西风吹泪古藤州。

在同为江西诗派三宗之一的黄庭坚眼中,陈师道的作诗速度是远远不如秦观的。前两句说二人作诗的特点,后面说两个人一个穷,一个苦,当时秦少游已经在滕州去世。

黄庭坚说:秦少游能够对客挥毫,可见比“闭门觅句”的陈师道快得不是一星半点。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八、黄巢五岁吟诗

还有一位作诗快的,五岁就可信口而出:

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联句。翁思索未至,巢信口应曰:“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巢之父怪,欲击巢。《贵耳集》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

记载,黄巢五岁的时候,看到爷爷和爸爸写《菊花诗》,爷爷还没有做出的时候,黄巢信口而出“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把他爹吓了一跳,赭黄衣是皇帝才能穿的衣服,你小子这是要造反呀?准备狠揍他一顿。这时候爷爷说话,我的孙子还小不懂事,不知轻重,可以让他在作一首嘛,于是黄巢又吟了一首,估计老爷子听完后能吓出一身冷汗来。

黄巢五岁的这首诗就可以看出他的反骨了。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不过这个故事估计也是后人瞎编的,诗可能是黄巢的诗,说是他五岁的作品不可信。

结束语

古人作诗有快有慢,真正的佳句信口而出不易,很多诗创作时间非常长,例如贾岛说过他的《送无可上人》三年才写成: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这首诗的颈联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贾岛写出此联后,感慨地写了一首绝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老街味道

短一些的张口就来,称之为“口占”

再长一些的一挥而就,比如那篇《滕王阁(序)》

再长一些的需要些许思考,比如曹植《七步诗》

再长一些的需要一点时间,比如重大节日的应制诗

一般而言,在应酬环境中,都是“略作沉吟,挥笔而就”,当然这种诗的成色要差一些,典故要多一些,所以整体水平LOW一些。

如果是纯粹的个人创作,数月和数年是常有的事(比如贾岛),哪怕我这种如屁如屎的打油人也有一句将近三年没有想出合适的句子了,就那么一直搁着。

我们查阅古诗词时,经常会看到“另一版本作‘某’”等字样,就是说这一首诗里的某一字或某一词各个版本异在差异。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有三个版本,而杜甫的排律《寒雨朝行视园树》高达七个版本。

除了转抄有误,印刷有误,以及后人故意更改以外。作者本身对诗词的不断修改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白居易“旧句时时改,无妨悦性情”,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都是将自己的新作,前作不停地改来改去。

这个时间可以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古代文人非常看重自己的作品,因为这是“立言”的一部分,诗对于作者而言,不仅是“言”,更是“志”,亦是“情”。所以他们在年老时会将自己从前的作品细细整理,然后逐一修改。

当然,也有不改的。比如杨万里,将自己之前的万首诗作付之一炬,因为他认为当年的诗是错的!

真汉子!

怎么说呢,大多数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诗作,难有佳品。毕竟不是每时每刻都能灵感突袭,文昌附体。何况在写的时候就不大想写,比如宋朝各种应酬,各种酒局,各种送别迎宾都要写诗。

很累的!却又不得不写!所以用上典故一挥而就并不难。

不是每个人都是写诗如喝水的李白,也不是“老去诗篇浑漫与”的杜甫。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诗者,即兴而发,一气呵成。若有停顿,气韵皆无,也只不过文字堆积而以。运用当时的气场,当时的意境,当时的灵感,激情勃发,即在电光火石之间,一挥而就。若气场一失,意境一散,当下灵感全无。词诗,书法作品等,这些皆是不可复制的。只为那一个时空点而生发。当然要有好的作品,当有好的文字功底。一朵莲开,全凭根茎间蕴藏深厚养份。为了那一时绽放,根茎叶却在努力寞寞无闻的努力劳作了许久。台上一分种,台下十年功。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含藏着作者无尽的心血。只不过时借助当时意境发挥出来而以。作一首诗不须很长时间,但有能力作出一首好诗却要积淀很长时间。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土浇水,辛勤的培育,阳光雨露的滋润。就像枝头绽放的一朵朵美丽鲜艳的花儿,全凭底下那此根茎叶的扶持才能不失底蕴。

首先,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创作周期的问题。这对于每个创作者来说,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完成作品的时间也会不同。

第一,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各种知识的积累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关系到了作诗的词汇运用,胸无点墨的人直接可以洗洗睡了。

第二,对于诗歌体裁的驾驭能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个体差异。毕竟不是每个诗人都是通才,都会有自己擅长的体裁。这就看个人对艺术形式和内容的准确拿捏和运用了。运用的越熟练当然出成品也会越快。

第三,外部环境对作者情绪、情志的影响,也会造成创作时间的差异。比如说有人支持或有人捣乱,完成一件事的时间肯定不同。

第四,作者灵感的强度和创作冲动的大小,也会影响作者完成作品的时间。这对作者移情入景,炼字成诗,可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神来之笔也大多来源于此。

总而言之,一首诗的完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因素的变数,都可以影响作品完成时间的长短,快慢。这只是评价一部作品的单一构件。一首诗是否能被读者接受并喜欢,是不只以快慢论优劣的。

俗话说的“萝卜快了不洗泥”、“好饭不怕晚” 也都是很普遍的规律呢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爷爷救坠井孙子身亡视频)古人写一首诗大概需要多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