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照片生命力的往往是故事。先生对此种说法有何看法?
赋予照片生命力的往往是故事
什么是照片的生命力?我认为一张照片能让人过目不忘,能引起拍摄者与阅读者产生共鸣,在感动自己的同时还感动别人,甚至是因为一张照片的存在而改变人生,无论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有多久远,只要看到都能将你的思绪拉拢到拍摄者当时的场景引起你的思考,给人以启迪与艺术享受,我认为这就是照片的生命力所在。而这种生命力的背后,一定是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比如我国著名摄影家伉俪徐肖冰与侯波夫妇的摄影作品就是很好的例证。徐肖冰老先生在延安抗大时,拍摄了不少毛主席讲课的照片,成为珍贵的历史资料载入史册。而侯波先生也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这些照片背后不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吗?
其次,我国现代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先生的作品《大眼睛》,相信看到过的人一定会过目不忘。解老师用照片关注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状况,《大眼睛》纪实系列照片,成为希望工程的标志。照片背后不正揭示了渴望学习渴望改变的故事吗?
另外,最近关于四川凉山州悬崖村搬迁的新闻相信大家也看到了。但是,悬崖村村民之前的生存状态不证是通过照片向外传递的吗?摄影师阿克鸠射拍的两张照片,一张是悬崖村民在藤梯上攀爬歇息的瞬间,另一张是悬崖村的钢梯,多人在钢梯上行走,一些人还在欣赏沿途风光。正是通过照片的传播,呼吁出了从藤梯到钢梯的改变,再到异地搬迁的故事。观众也从这两张照片,见证了悬崖村的变化,也从细节看到了凉山州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和彝区面貌变化。这两张照片也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难道这不是因为照片背后的故事赋予照片的生命力的吗?
还有很多很多知名不知名的中外摄影师拍摄的,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历史文化传承,甚至是自然风光瞬间等等的照片,都是一个个故事,都有其生命力的。个人认为,只要是能留存下来的照片,那它一定承载了当时拍摄的故事内涵,就一定是有生命力的。反过来,有生命力的照片,它也一定是有故事的。(所用图片来自网络,只作例证,不为他用)谢谢。
是的,當然,所有的藝術作品,都承載著創作者內心深處的故事!
视频加载中...就像,這隻在往上爬的瓢蟲,爬到葉子頂點,不知道何處去,我拍到它這樣的時候,共鳴到自己內心,有時候,我們何嘗不是這樣,在頂峰不知所蹤呢,其實,有時候,不知所蹤的時候,就是,我們該學會鼓起勇氣振翅飛翔的時候,拍完這一段,看到它躊躇的片刻,後來,它果然就是準備起飛。
这话很对!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照片的生命力?什么是故事?在人文摄影中,它以摄影所展示的画面为载体,传递出丰富、复杂、社会、世界,悲欢喜乐、爱恨情仇等诸多信息,就是照片的故事。故事告诉你,图片后面所呈现的,如果是人们已知或一知半解,或豁然开朗的事件,那么,这幅摄影作品,就具有了强大生命力而经久不衰。所以,摄影人要想让自己的作品具有生命力,就一定要去研究如何才能拍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故事,是照片的主题延伸,是复杂的历史背景,是管中窥豹的厚积薄发。
其次,要懂得照片的镜头叙述。要看重每一幅摄影图片所能传递和我们做理解的故事叙说。叙述得好,就像用线条,贯穿起一颗颗珍珠,可以展现出无穷魅力,让人们百读不厌。而这些照片,大多表现为在单幅、组照中,所运用的镜头语言、画面语音,是否具有“力拔千钧”和“一语中的”的 力量。从摄影术发展至今以来,能够因为时间的久远而越益珍贵的照片,其实都可以通过照片本身,去还原当时的此情此景,以及不断引发的思考。
那么,要如何拍摄,才能讲好故事呢?第一,认真观察,精细思考,以时间的断面,拍摄多元化的画面,构成你想要表述的故事。第二、发散思维,举一反三,既拍出故事的所以然,更要告诉人们的不知其的所以然。比如,我们要去拍摄彝族人的“毕摩”文化,就要去了解毕摩文化存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的各种场景、人物的拍摄组合,来诠释人们想要知道的什么是“毕摩文化”。
当然,对于很多普通的摄影人而言,很难用时间、精力的叠加,真正完成宏大的主题故事。那就退而求其次吧,在拍摄每一幅摄影画面时,都尽量想着我要讲一个故事,从而做到用更加丰富的画面,产生更多丰富联想,这样,你的画面也就有了生命力。
如,近期,为了反映成都复工复产的成都地铁建设,我就先后五次来到施工现场,运用多种镜头语言和多元画面,多侧面展示了中国力量的成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