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名士淳于髡为什么把一个空鸟笼进献给了楚王?
献一个没有鸟的空笼子能过关,楚王这么容易被忽悠?其实淳于髡先绑架了楚王,变被动为主动,还获得丰厚的奖赏。淳于髡就是个诡辩高手,现代人无论在生意场,还是职场,能学到辩论精髓,都可以游刃有余。
淳于髡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淳于髡是齐国大臣,奉齐王之命向楚国献一只美丽的天鹅。半路上,天鹅逃跑了。一个受重用的大臣办这么一点小事,结果搞砸了,回国重新捉一只,太没面子;拎着空笼子去楚国,咋交待?淳于髡进退两难,思量再三,决定硬着头皮去见楚王。
淳于髡偷换概念绑架楚王
淳于髡见到楚王后,没有畏首畏尾的道歉,而是主动出击:“齐王派我来献天鹅,路上我想喂天鹅喝水,没想到天鹅展翅高飞了。唉,因为这事我闹心啊,当时就想剖腹上吊,可一想,不能让人误解您啊。”
误解我什么?楚王瞪大眼睛想听个明白,淳于髡一看鱼咬钩了,接着说“我怕别人嘲笑楚王你啊,因为丢了鸟这么点小事,你责罚使臣。”
淳于髡是来送天鹅的,现在问题的关键应该是“天鹅丢了”,但他却把话题转移到“楚王的名声”上,利用君王怕坏了名声,失去民心的软肋,偷换概念,将“天鹅”问题转变成了“名声”问题,这样一来,他将自己的难题推给了楚王,自己的“丢天鹅”的头疼事,变成了楚王“保名声”的头疼事,这等于没有动一兵一卒绑架了楚王。楚王如果顺着他的思路走,必然掉进坑里。
用信义抬高自己获得奖赏
楚王听了淳于髡的诡辩后,若有所思,想理清思路。淳于髡趁楚王没转过筋来,立马转换话题:“像天鹅这样的长羽毛禽类很多,我可以另买一只来顶替,但我不能用这种不诚信的行为欺骗楚王。我想逃亡别国,但又害怕因为个鸟楚齐两会伤了感情,这事划不来啊!所以我来楚国服罪,你处罚我吧。”
淳于髡为何再次转换话题呢,首先不让楚王仔细想第一个问题,如果楚王想明白了,特么的,你丢了东西干嘛给我扣屎盆子,杀!那淳于髡就完蛋了。因此他必须转移话题,祭出了当时王侯将相追崇的另一个热词“道义”,来抬高自己。我可以不讲诚信以假乱真,可以不讲道义跑掉,但我是个有信仰、知荣辱的士,不会那么做。反过来说就是:我是个很讲道义高尚的人,你如果杀了我,那么楚王就是一个不尊重士的昏庸君王。淳于髡再次用“道义”绑架了楚王。最后一句是大坑啊——楚王你杀了我吧,你杀我吧,杀我,屎盆子就扣在你头了,你的尊礼爱士的名声大大的坏了……
楚王被推到了两难境地,在淳于髡挖的坑中越陷越深,为了“挽回”好名声,只能说:"好,你是个讲究信义的人!"厚礼赏赐了淳于髡,结果淳于髡天鹅没送到,却得到了比天鹅多一倍的赏赐。
淳于髡巧舌如簧,轻易化解了外交危机。
淳于髡(kūn)(约公元前386年~前310年),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人,战国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淳于髡出身卑贱,其貌不扬。《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髡”是先秦时的一种刑法,指剃掉头顶周围的头发,是对人的侮辱性的惩罚。淳于髡以此为名,可见他的社会地位是非常低的。“赘婿”则源自于春秋时齐国的风俗。当时齐国风俗认为,家中的长女不能出嫁,要在家里主持祭祀,否则不利于家运。这些在家主持祭祀的长女,被称作“巫儿”,巫儿要结婚,只好招婿入门,于是就有了“赘婿”。这种风俗在齐地由来已久,一直到汉代还很流行。如果不是经济贫困,无力娶妻,一般人是不会入赘的。淳于髡身为赘婿,更可以确定他是出身于社会底层的了。但他博闻强记,滑稽善辩(滑稽,古时指口才好、言辞流畅),被誉为“炙毂(gǔ)过”(意为他的智慧和语言比用火烤车上的盛油器流出的油还多)。曾以隐语劝威王“一鸣惊人”,因而备受尊崇,位列上卿。他长于外交,多次出使诸侯、不辱使命,在齐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史记·滑稽列传》(选)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问题中淳于髡用空鸟笼进献楚王,就是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使楚亡鹄”的故事。
柳宗元《善谑驿和刘梦得酹淳于先生》诗写道:
水上鹄已去,亭中鸟又鸣。
辞因使楚重,名为救齐成。
荒垄遽千古,羽觞难再倾。
刘伶今日意,异代是同声。
诗中的“水上鹄已去”,说的就是《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的淳于髡奉国君之命,出使楚国的事: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大意就是说:齐王派淳于髡出使楚国,并特意带去一只鹄作为赠送楚王的礼物。谁知刚出城门,鹄就飞了。淳于髡托着空鸟笼,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向大王献鹄,我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鸟儿饥渴,就放它出来喝水,谁知它竟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颈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自杀。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鸟儿来代替,可这是欺骗大王,我不愿做。想要逃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这一番话,说得十分巧妙。“不忍鹄的饥渴,让它出来喝水”,说明淳于髡的仁;“想要刺腹绞颈而死”,说明淳于髡的勇;“担心别人非议楚王”说明淳于髡的忠;“不愿另外买类似的鸟来代替”,说明淳于髡的信;“痛心齐、楚两国之间的通使断绝”,说明淳于髡的义;“服罪”、“领罚”,说明淳于髡的诚。仁、勇、忠、信、义、诚具备,谁还会治他的罪呢?结果楚王不但没有怪罪淳于髡,反而赞赏道:“很好啊,齐王竟有这样忠信的人。”并且用厚礼赏赐淳于髡,财物比献鹄还要多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