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每月工资350块大洋,换成现在的人民币值多少钱?
1912年,民国临时政府成立。鲁迅受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出任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得袁世凯赏识,被提拔为教育司佥事。
袁世凯还是十分重视教育,所以当时教育系统的工资还是比较高的。
比如鲁迅,职务比科长高半级,工资是240元。而国会议员也不过400元。不过由于民国初期政府比较穷,公务员能拿到手的工资,并没有那么多。
鲁迅在1913年9月27日的日记里曾记载过这样一句话:“收本月俸百七十元,余七十元为公债票,未发。”所以鲁迅实际拿到手的是170元。
1917年,教育部进行了薪资调整,鲁迅此时的月工资是350元,跟同时期北京大学系主任的最高工资,是同一个标准。
这个时候的350元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弄清这个问题,先列举几个数据,再做对比。
同一时期,北大的著名教授月工资是280元;普通助教是50~100元;中学正规编制老师工资大概40元左右;但编制外的老师工资不高,大概10元左右。
同时期的北京面粉厂的工资大概10元左右,自来水厂工人8元~11元,平均的话估计也在10元左右,各个工厂组长价格月工资20元左右。
而据当时媒体调查,北京的人均每月生活费是3元钱,一块钱可以买8斤猪肉或30斤大米。从这个数据来看,普通家庭至少有2个人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生活,而且肉应该算奢侈品了。
1919年,有了一定经济基础的鲁迅,花了近4000元买了一套四合院,把一家老小及弟弟周作人一家,全都接到一起住。
按照鲁迅的350元月工资来算,可以买米10500斤,今天的米价大概3元左右,相当于月薪31500元。鲁迅的一年工资买了一套四合院,而如今北京一套大点四合院最起码要几千万。
好像这两种算法都不太合理,大米现在产量远远高于民国时期,而四合院或房产如今成了稀缺资源,价格虚高的离谱。
所以我觉得按普通工人工资算,还比较靠谱一些,因为都是基本维持最低生活标准。
1917年北京普通工人工资是10元左右,按鲁迅的工资来算,月俸相当于35个工人的月收入。
如今北京普通工人工资应该在4000元左右,35个普通工人一个月一起就是140000元。
由此推算鲁迅350元月工资就相当于现在的14万元。按年薪算168万,这水平妥妥的大中型公司总裁级别收入,这还没算稿费,羡慕啊!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民国,也算得上是一段乱世历史,先有袁世凯,后有北洋各军阀,再到蒋介石,中原大地几经沉浮。但在这乱世之中,却涌现出了一大批大师,比如胡适、刘文典、吴宓、钱穆、金岳霖、冯友兰、傅斯年、马寅初、李叔同、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辜鸿铭、梁实秋、张恨水、林语堂、沈从文、鲁迅、周作人、翁文灏、李四光、丁燮林、朱家骅……,这也被看做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师时代,也许这就是“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另一番解释。
民国之所以大师如此众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民国政府对知识分子的一种看重。据记载当时民国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可达400-600大洋,副教授也有260-400元现大洋,而当时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月工资才8块大洋。鲁迅先生350块大洋的工资在当时的教授阶级中其实也并不太高。
不要觉得只有区区350块大洋,在那个年代这350块大洋的购买力可不是现在能够比拟的。当时北京普通人均月工资才15块银元,鲁迅一个人的工资比得上23个普通人的工资,而现在北京人均月工资是7700月,以此换算,鲁迅的350块银元可抵177100元,当然这么算可能有点虚高。
我们以另一种不变的购买力计算,民国时期一块银元购买的大米抵得上如今100块钱购买的大米,所以鲁迅150块银元折合成现在的价值大约有35000元。
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反映出当时鲁迅350块银元的购买力如何—房价。鲁迅当时花不到 1000 银元买下阜成门内三条 21 号一家小四合院,不过数月的工资。而数十年后同是北大教授,在北京买一套商品房得花上毕生,如此看来鲁迅一个月的工资换算如今可能就是几十万起步了。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大师们能够得到如此高之薪酬,,如此重之礼遇,不能不说是幸运,亦不能不说民国尚是“大师之民国”,民国之后再无民国。
这事,首先就要弄清楚,鲁迅生活的民国年代里,一块大洋相当于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最直观的参考,就是当时日用品的价格。以学者李开周《晒一晒70年前工资单》一文里,1933年南京日用品价格来对照:大米每斤价格为大洋四分钱,牛肉每斤价格为大洋三角钱。所以与今日物价比对下,保守估计,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应当在110元左右。
以这个意义说,大洋在那个时代,真的非常值钱。李开周的作品《一块大洋能买什么》里记载,在当时北京王府井东华饭店吃顿豪华大餐,消费通常是20块大洋左右。甚至五块大洋,就能在上海英租界的“远东饭店”里住一晚。月薪拿到350块大洋?待遇真心不低。然后再看看,鲁迅这“每月工资350块大洋”的“天价月薪”是怎么回事?以《鲁迅日记》记载,这应当是他在教育部担任公务员时的薪水,十四年(1912年至1926)的公务员生涯里,他的月薪从最初的每月60块大洋津贴,涨到了每月360元。但由于民国政府经常拖欠薪水,鲁迅实际拿到手的,最多每月200块大洋。也就是说,作为公务员的鲁迅,每月工资在两万两千元人民币以上。
而放在鲁迅的日常收入里,这笔钱其实也只是“小钱”。就以他的稿费收入来说,他从1927年至1931年,给教育部做“特约撰述员”兼职,四年拿到一万四千七百元大洋的稿酬,相当于人民币一百六十多万。他日常在报刊发文,平均每月报刊稿费五百元大洋(五万五千人民币)。著作版税收入更是惊人,仅1929年北新书局一次赔偿鲁迅的“版税损失”,就是两万大洋,相当于人民币二百二十万。文豪鲁迅,真是不差钱。
不过,比起被人津津乐道的鲁迅“公务员工资”来,鲁迅的另一笔收入虽说看上去低调,却也比这“小钱”丰厚得多:教师工资。在民国时代,鲁迅也曾常年从事教育工作,其薪金水平也令好些后人咋舌。由于其火热的作品和强大声望,鲁迅讲课的“出场费”也极高。20世纪20年代时,他在西安讲学一星期,就拿到了四百大洋(四万四千人民币)。1926年鲁迅担任厦门大学教授,月薪也是四百大洋,次年他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月薪变成“国币”五百元。以“国币”与大洋的比价说,鲁迅的月薪也在人民币四万八千元以上。
也就是说,仅仅在教育工作里,鲁迅每月的固定收入,就有四万元人民币之多,是他公务员工资的一倍以上。这个工资水平,并非鲁迅一人特例,而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民国大学教师收入水平的缩影。
自从1912年起,无论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都高度重视大学教育。大学教师的工资,也是水涨船高。以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授的最高工资为600元国币,大学助教的最低工资是每月100元国币。也就是说,民国时代的大学教师,最低也有每月近万人民币的收入,俨然炙手可热的好工作。
也正是这优厚的待遇,助推了民国时代,曾经无比繁荣的大学教育,以及红红火火的民国文化。“民国重视教育”的美名,今天也常被大书特书,惹来无数赞叹。但是赞叹之前,却要明白另一个事实:民国所有的教师,都能拥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吗?理论上说,民国政府对教师的工资标准,制定得非常高,对于教育特别是中学大学的教育,投入也非常大。可是一个国家教育的基石,却是小学教育。放在民国时代,特别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民国的教师群体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教师,都是小学教师。他们的待遇状况又是怎样呢?
对比“民国重视教育”的说法,民国时代的大学教育,确实是由中央政府拨款,民国时代的中学教育,也是由省级的政府拨款。但偏偏是教师人数最多,也最关乎国家未来的小学教育,却经常由各地“自筹”。所以,“重视教育”的民国政府,教育开支并不高。1930年时民国的教育经费,仅占国家总预算的百分之一点四六。有限的钱,仅投入到高等教育里,小学教育十分差钱。
所以,在民国时代,比起大学中学的优厚薪水里,当时的小学教师们,其实非常清苦。以王运明《民国小学教师待遇初探》记载,当时济南章丘地区的小学教师工资,只有17元国币。夏雪源《民国时期浙江省小学教师待遇研究》一文统计,20世纪30年代,浙江小学教师最低工资只有5元,1927年浙江全省小学教师每人平均年薪80元,每月10元多一点。比起优厚待遇的大学教师来,可以说是天渊之别。
红红火火的“民国文化”背后,就是民国小学教师的清苦生活,以及基础小学教育裹足不前的惨景。看过了这惨淡景象,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重视教育”的民国,在1930年时,以美国调查局的统计,文盲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乡村文盲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瘸腿”的小学教育,就是民国时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桎梏。如此“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时至今日,相信依然值得深思。
参考资料:《鲁迅日记》、李开周《晒一晒70年前的工资单》、《一块大洋能买什么》、陈明远《鲁迅一生挣多少钱》、王运明《民国小学教师待遇初探》、夏雪源《民国时期浙江省小学教师待遇研究》、 谢庐明, 蔡禹龙《民族主义与文化运动:1930年代的强迫识字教育》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