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法律问题:农村在过去有人喜欢在老房子里面埋一些古董。如果把房子卖了,那挖出来的古董属于谁的?
这个要分为国家财产,国家文物和继承财产,非继承时间财产和拾取财产。
首先我的初步估算,在农村老人埋下的古董,并转居后发现物品,对于争夺要看是不是直系亲属和间接性亲属的物品,你提问的问题应属于 非继承财产,应该上交国家。洛阳61岁大爷靠吹糖人月入过万,你怎么看?
你没有看错,就是吹糖人月入上万,作为民间艺术,糖人更是很多人的记忆。
你以为这又是骗你去吹糖人,不好意思,你吹不成,作为民间手艺,61岁的大人吹了大半辈子,吹糖人更是成为了他的绝活,靠着吹糖人,自己更是月入上万。
去年洛阳小伙子卖水馒头月入3万,无臂大爷用嘴写书法年入十万,今有61岁老大爷吹糖人月入万元,这些例子更是让很多上班族表示羡慕,想辞职去跟着这些艺人学习。
其实,糖人作为很多人的记忆,去赶庙会,赶集都会看见吹糖人的,只需要几分钟一个栩栩如生的糖人就被大爷吹成了,不少人表示,这种手艺在小时候是经常见,现在很少了。
科技在进步,吹糖人这项民间技艺也在逐渐的消失,以前都是用柴火或者煤炭烧,现在都是用电磁炉熬糖稀,不得不说还是要实行发展才能不被淘汰。加上村里喜欢吹糖人的很多,但是坚持下来的基本上很少,这位61的老人就是硬生生的坚持下来,其中经历的困难和艰辛我们无法体会。
正有着这个手艺,靠着吹糖人走遍全国各地,靠着吹糖人现在能月入上万元,而且糖人也不算贵,卖到10块到30块,春节期间,一天能带来1000块的收入。
为这个匠心的大爷点赞,这种民间技艺希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吹糖人不是见一个人就能吹得出,这种民间技艺,靠的是对文化的一种敬畏和虔诚,还得耐得住寂寞,有恒心,能够承受无数次的失败。让你看这个老人能够通过吹糖人月收万元,那也是不稳定的收入,可能每个月都能上万元。而这种收入也是在他的品牌知名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实现的。
许多优秀的民间技艺都面临失传的窘境,因为他的市场价值不大,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传承这种技艺,一些老人还不得不将这些珍贵的文化带进棺材。这个吹糖人的老人能够通过民间技艺获得每月近万元的收入,可以说是给这项技艺带来了新生,让它更具魅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去学习、传承。
既然吹糖人的技艺能够实现市场价值,那么其他的民间技艺应该也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来实现它的市场价值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关心和保护这一些民间技艺,让他们一辈一辈的传承下去。
文化的传承是文化自信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如果你去传承某一种文化,说明你认为这种文化是有价值的,你是有兴趣去学习和理解这种文化,甚至有意愿去传播这种文化,我想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来都不断绝,靠的就是这一种文化自信。
传统技艺不仅需要卖座,更需要的是传承
说实话,我对老大爷月入过万这个事,还真没有什么要讲的,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很正常。
第一,现在是市场经济了,如果你真的有一项绝活的话,估计你也可以月入过万。老大爷,从小就跟师傅学习做糖人,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制作糖人的用具、方法都有所改变,但老大爷的用料并没有改变,依然如初;虽然一些用具进行了更新换代,但传统的手法技艺没有大的改变。这是一种匠人精神,这样的匠人理应得到市场认可。
第二,老大爷的收入可能是不稳定的,或许不是每个月都有这么多收入。这个报道的时间点比较特殊,正值春节期间。现在春节,很多人都不愿意待在家里,更喜欢出门旅游,而洛阳又是一个比较热门的旅游地点,老大爷可能是搭上了春节的东风。
这种情况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或许老人只是一角,可能更多的人拥有着传统的技艺,但是因为靠着这些技艺不能让他们有一个美好的生活,从而放弃了这些传统技艺。
第三,很多人愿意去买糖人,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味道、外形……对于我们的父辈甚至是我们,在童年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吃过公园门口、学校门口的糖人,有的可能还因为糖人和家人闹过别扭,对于这些人来说那是童年珍贵的记忆,是情怀。
最早的时候,糖人一般都是挑夫挑着货物来卖的,是集市庙会上必不可少的东西。
那时候的糖人不像现在一样直接在街上卖的,你要什么形状就给你做什么形状。那时都是一个柜子,里面放上一个转盘。转盘被分成几份,有糖人也有其他东西。如果想要糖人的话就要拼运气。小朋友要是拿到一个糖人会非常开心,但舍不得吃。
后来,这种抽奖形式的糖人慢慢少了。糖人也不必在凭运气,也不用拿钱来买,可以直接拿牙膏换,几条牙膏就能换一个糖人。虽然,少了点乐趣,但味道还在,东西还在。
再后来,就没有多少人以此为生了,手艺人不见了,糖人也没有了。
真的希望这些传统手艺能够开枝散叶,它所传承下来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几代人的青春和童年。
小编笑着看。
因为民间绝活值这个价,文化传承值这个价,儿时回忆值这个价。如果传统手艺不值钱,手艺人挣不到钱,谁还原意学这些“老古董”?
每次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都是既激动又无奈。“非遗”珍贵谁都知道,“非遗”难兑现,这谁也都知道,叫好不叫座,艺术创作的难处大家都知道,都遗憾,“非遗”传承同样面临这个难题。
因此,洛阳这个61岁老大爷吹糖人月入过万元,传递出这样一个可喜的信号,人们对传统文化是认可的,也愿意为传统文化买单,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传统文化有其广阔的市场。
有市场,就会有人去学习,有人学习,“非遗”的传承就有希望,这是好事,是大好事。你说,小编能不为之庆幸,为之高兴吗?
(洛阳晚报 冯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