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美好时光,石龙举重人在这里重逢
“当时这里没有这道墙,有5个举重台。”“当年没有机器,所有的地板、墙砖都是靠人手打磨而成。”“门窗以前都有刷油漆,用东江杉木,由木工开榫制成,在以前来说已经很高级了。”近日,曾在旧体校训练过的举重前辈们在东莞市举重协会的组织下回到石龙,在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建设现场感受“修旧如旧”的成果,回忆当年在这里训练的美好时光。
即将建成的中国举重博物馆(筹)选址于石龙业余体校旧址(下称“旧体校”)和石龙文化大楼(副楼),分为两期项目,由华南理工大学历史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所所长郭谦团队主持设计,市属国企东实集团子公司东莞市莞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下称“莞建公司”)建设,主馆总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
博物馆以“众举一片天 留得住记忆 撑得起未来”为设计理念采用“修旧如旧”的建筑方案,将旧体校建筑(一至三层)的基本原貌保留下来,并在其基础上增加钢结构的大平层,形成“馆中馆”结构,最大限度还原20世纪六七十年代石龙举重健儿的生活和训练场景。
留得住记忆
为什么是旧体校?这里不仅见证了石龙举重运动发展的历程,还是早期石龙举重运动员举重训练的地方,承载了石龙举重人无数珍贵的回忆。
举重,是东莞石龙的亮丽名片之一。1956年,来自石龙的陈镜开在中苏举重友谊赛最轻量级别的挺举比赛上打破世界纪录,让中国举重第一次走上世界舞台。自此,石龙举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石龙培养了一批走向国际赛场的优秀举重运动员,先后打破世界纪录19次,29人次获世界冠军,在世界举坛写下了一个个传奇。
石龙人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资料图
“这里我们再熟悉不过了,如今还保留着当年体校的元素,看到整个布局都没有改变,窗门、围栏又复原成那个年代的风格,感到很亲切,瞬间勾起了我们过往的回忆,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训练时的场景。”东莞市举重协会会长周锡球说。当曾经的举重人回到熟悉的训练场,看到墙面上留有过去的“奋斗痕迹”,昔日的回忆瞬间涌上心头,感慨万千。
举重前辈参观中国举重博物馆(筹)。
据悉,石龙业余体校前身是石龙举重班,是在陈镜开的哥哥陈枝组建的石龙举重队基础上成立的。当时,为支持业余举重队训练,原石龙中心小学专门拨出一间课室作举重训练室。1957年,举重班改设为石龙业余体校,是一所既学文化课,又接受体育训练的半读半训练学校,最初设举重、游泳、篮球3个专项。1961年,石龙业余体校被列为正式学校,重点设置举重班。1973年,石龙镇政府斥资在人民广场建设体校大楼(旧体校),内有560平方米功能齐全的文化课专用课室和1300平方米的训练场,配置有宿舍、保健室、食堂等设施。2003年,体校迁至石龙体育馆旁的新校区。
当年为了建设这栋旧体校,凝聚了不少举重人心血。建设期间,体校的举重运动员们身体力行,利用闲余时间参与建设。东莞市举重协会副会长吴牛苏回忆道:“那时候每天放学,教练就让我们到这里来搬砖,从一楼搬到二楼、三楼,一次搬50块,每人每天至少要搬1000块砖。大家却不觉得辛苦,反而觉得很有趣,不仅能当做体能训练,还能跟着建筑工人学习技术。”
旧体校见证了无数举重运动员拼搏奋斗的时光,在“修旧如旧”的设计下,中国举重博物馆充分还原了当时的训练和生活情景,也获得了这些老举重人的认同,“这个房间当时是办公室,这么多年过去,如今还原成这样已经很好了,一走进来就有以前的感觉,非常满意。”东莞市举重协会理事、体校教练陈仲和坦言,他在这里训练的时光很开心,“大家当时都是心无杂念,一心练举重,只为举出一个好成绩。”
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效果图。
撑得起未来
建在老城区深处,外立面充满了现代感,馆内还保留了原址建筑物,馆中馆的设计,现代与历史在同一时空交融,整个博物馆展现出别样气质,建筑设计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据悉,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是我国首个举重项目专题博物馆,结合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打造出展示举重文化发展和教育的阵地,集中展示举重健儿们在赛场上叱咤风云的风采、在训练场上顽强拼搏的精神、在生活中真实可爱的面貌,将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建筑及历史信息,成为中国举重历史资料的“保管箱”和“档案馆”。
不久前,中国举重博物馆(筹)筹建工作迎来新进展,国家体育总局举重摔跤柔道运动管理中心、中国举重协会和东莞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建单位代表共同签署《中国举重博物馆(筹)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将把中国举重博物馆(筹)打造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高水平体育专题博物馆,进一步推动中国举重事业的发展,促进中国举重精神的传承和文化创新。
建设方莞建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在2021年3月动工建设,历时一年半,在2022年9月,实现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一期)旧体校加固改建工程主体封顶。2022年5月,莞建公司成功中标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二期)文化大楼改建工程总承包,并在2023年1月11日实现二期项目封顶。2023年8月,莞建公司成功中标中国举重博物馆项目(二期)装修和布展、室外景观配套和环境改造工程总承包项目,启动中国举重博物馆室内装修、展陈工作以及馆外周边环境提升。
当前,筹建中的中国举重博物馆主馆体基础装修工作已完成约90%,布展工作即将展开,力争在今年内完成主馆体(含旧体校)展陈装修,并逐步投入试运行,努力讲好中国举重故事。
“旧体校能保存下来非常好,这里是历史的见证,许多石龙举重运动员都曾在这里读书和训练,延续着一代一代举重人拼搏奋斗的举重精神。”周锡球期望中国举重博物馆尽快完工、早日开馆,让更多人了解石龙举重事业,让“举重之乡”更加美名远扬。
【撰文】何绮莹 施美
【来源】东实集团 宜居石龙
受访者供图
【作者】 何绮莹;施美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东莞石龙练举重的00后:以前百里挑一,现在来了就能练
在刚刚过去的全运会上取得一金一铜的成绩,沉寂多年的中国“举重之乡”东莞石龙再次进入人们视野。以前练举重是很多人改变命运的途径,现在的石龙举重接班人则有不同的面貌。
2021年9月18日,东莞,石龙体校。
屏幕里正播放着全运会女子76公斤级举重比赛,广东队00后选手彭翠婷六次试举结束后,很快就被来自福建的廖桂芳和湖南老将向艳梅先后超越,比赛失去悬念。周丽铃身边的小队员们纷纷开起了小差。周丽铃对屏幕中一头短发、戴黑框眼镜的彭翠婷印象非常深,她刚进体校的时候,这位大师姐曾经带她练过两个星期的基本功。3年后在屏幕上再次见到这位师姐时,周丽铃已经拿到过自己的“首金”。最终,彭翠婷以抓举125公斤、挺举138公斤,总成绩263公斤摘得女子76公斤级铜牌,其中抓举成绩打破世界纪录。
2021年全运会期间,石龙体校的师生们在看举重比赛。
而就在此前一天,石龙体校培养的另一名年轻运动员曾田甜以抓举108公斤、挺举138公斤、总成绩246公斤,力压里约奥运冠军邓薇夺得了女子64公斤级金牌。时隔24年,“举重之乡”石龙终于再次迎来全运金牌。
东莞石龙是著名的中国“举重之乡”。
上世纪50至80年代,石龙曾经是中国举重的半壁江山。从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陈镜开,到中国第一个奥运举重金牌得主曾国强,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赖润明、叶焕明、“陈氏三杰”等著名举重运动员皆出自石龙。新中国成立至今,石龙籍运动员共打破举重世界纪录19次,获得世界冠军29人次。
石龙体校的00后“练习生”们。
1956年,破纪录后的陈镜开回家乡举办了一次举重表演,练举重开始在石龙流行。陈镜开的大哥陈枝开办的举重训练班,后来发展成石龙业余体校。可以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读体校变成了石龙人“改变命运”的途径。
东莞市第十届运动会举重比赛现场。
石龙体校的本土教练刘暖基上世纪70年代曾经是省举重队队员,据他回忆,当年带着小孩上门请教练把关的家长络绎不绝。那个还在“上山下乡”的年代,很多人通过举重“幸运地”留在了当地。然而,教练何星亮却戏称自己为是石龙的“末代”选手。上世纪80年代他因进省队实现了“农转非”。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这座的水乡小镇逐渐演变为“世界工厂”,通过举重“改变命运”的石龙人几近绝迹。
如今,很多00后进入体校并未只为了改变命运。
随着广东各地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愿意练体育的人越来越少,能坚持下来的更少之又少。以前练举重是百里挑一,现在只要有人来练,学校都欢迎。据石龙体校校长林思满介绍,体校目前99%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外地, 其中以周边省份招回来的苗子为主,此外还有部分来自东莞本地民办学校的学生。
石龙体校目前99%以上的学生都来自外地。
现在,石龙举重的接班人有了不同的面貌。
周丽铃:不愿“留守”把自己送进体校
周丽铃,13岁,湖南人,石龙体校学生。
10岁那年,周丽铃决定把自己送进石龙体校,原因只有一个——距离在东莞打工的父母更近一些。
周丽铃进体校的最初原因,是为了跟父母一起在东莞生活。
周丽铃从小在老家湖南邵阳长大,9岁时她第一次被带到东莞,头一次体会到生活在父母和弟弟身边的感觉。可一家四口的生活只维持了短暂几个月,周丽铃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又被送回了老家。
训练中的周丽铃。
然而,事情很快有了转机。四年级结束前,老家一名选拔体育苗子的老师相中了周丽铃,推荐她到石龙体校练举重。得知学校在东莞,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原本,妈妈并不答应自幼体弱多病的周丽铃练体育。
四年级暑假,周丽铃带着被体校选中的消息第二次来到东莞。一开始她遭到了母亲的反对,理由是周丽铃自幼体弱多病,还遗传了母亲的偏头痛。此外,母亲也根本没办法把自己身高只有134厘米、体重20公斤的女儿和举重联系在一起。然而经过一个暑假的漫长拉锯,周丽铃以练体育能治好她的偏头痛为由,勉强说服了母亲。
进体校的头半年的最难熬的。日复一日枯燥的基本功训练很快淘汰掉一批人。周丽铃性格内向,身边没几个朋友,尤其是来石龙以后,连小时候最好的闺蜜都断了联系。她一个老乡没熬过两个月就回了老家,这件事也让周丽铃打起了退堂鼓,开始每天哭着往家里打电话。父母劝抚女儿做事情不要半途而废,这些鼓励反而使她最终坚持了下来。
周丽铃也不是没有打过退堂鼓。
进体校的第二年,周丽铃的身高长了20厘米,体重翻了一倍。随着体能的增长,周丽铃的天赋开始展现。半年间,她的成绩先后超越了多名比她年长的队员,一跃成为了体校里最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
周丽铃现在是学校里被寄予厚望的种子选手。
在今年7月的广东省锦标赛中,她以抓举56公斤、挺举65公斤、总成绩121公斤获得第一个冠军,这个成绩距离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只差了一公斤。
朱开超:减肥成功后还是不舍举重
朱开超,17岁,石龙体校学生。
朱开超10岁前曾经是一名重达90公斤的肥胖症儿童,在广州打工的父母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把他送进了石龙体校。进体校的头三个月,朱开超每晚躲在被子里哭。高强度的训练和肥胖招致的各种冷遇时时刻刻都在折磨着他。进体校第二年,朱开超的体重降到了60公斤,他人生中头一次体验到抬着头走在大街上的快乐。减肥成功后,朱开超认为自己的举重生涯是时候告一段落。
最初,朱开超练举重是为了减肥。
那年暑假,他把手机里那个胖小孩的照片全部删除了,又在电话跟教练道了别。回家后,朱开超没过上几天想象中的安逸生活,反而一天比一天焦虑。他发现自己无比怀念晨练的铃声和杠铃砸在举重馆地板上的哐当声。暑假结束前的最后一天,他收拾行李回到了石龙。
重返石龙后,朱开超有了第一个人生目标——当一名职业运动员。但朱开超不属于天赋最高的那一小拨人,他常常在比赛中遭遇那种跟他力量不相上下,却总能比他多举几公斤的选手。第一次参加省赛,他因为只拿到了第十躲在角落里哭了很久。当时他有种被打回原形的感觉,小时候的自卑感又一次涌上心头。
同学刘苏(后)和朱开超在训练中。
天赋在举重这个项目中到底占多大比重,就连最有经验的教练也给不出明确的答案。虽然举重被大众误认为是一项技术含量不高的运动,但事实上,把杠铃从地上提起来不到一秒的时间里,运动员要相继完成十几个精确的技术动作,这一秒对身体的爆发力、协调性要求极高。很少有人知道,除了绝对力量、爆发力、弹跳外,举重对运动员的身体柔韧性、关节灵活度的要求也几乎是所有奥运项目中最高的。
现任石龙体校语文老师、前世界冠军史丽华喜欢用自己的经历作为例子,证明只要加倍努力,一般人也能超越天才。朱开超对这个观点深信不疑。第一次省赛后,朱开超待在训练馆的时间更长了,甚至在举重馆里度过了整个暑假。
刘苏:等待机会的未来之星
刘苏,17岁,四川人,石龙体校学生。
竞技运动的本质是运动员向身体极限发起的一次次挑战,这个过程中,伤病这道坎时常比天赋的上限来得更早。刘苏在东莞常平出生长大,父母是四川达州人。因为家人无暇照顾,刘苏四岁半就被送进了民办小学。9年前的一个下午,石龙体校四名教练来到刘苏就读的小学选拔苗子,包括刘苏在内的7名学生通过了选拔。
当年,包括刘苏在内的7个同学被选拔到石龙体校,如今只有他留了下来。
9年后,当年7个人中只有刘苏还留在石龙体校。跟印象中的举动运动员形象不同,刘苏身高175,四肢修长,肌肉匀称,是石龙体校举重馆里杰出的技术型选手。他今年17岁,正处于举重运动员成材的年龄。如果不是伤病,他本应进入了省队试训的名单。
刘苏四肢修长,肌肉匀称,是石龙体校杰出的技术型选手。
三年前的一次训练中,刘苏在做一个收杠铃的动作时提前松了口气,导致肩胛骨肌肉拉伤。虽然伤得不重,但赶上了他该出成绩的时期。2018年底,刘苏带伤参加了一次省级比赛。忍痛完成最后一次试举后,他原地躺在了赛场上。当时他的身体急需要氧气,但肺部的扩张会刺痛背部的肌肉,他只能通过鼻子一点点吸气。这次几近窒息的痛苦体验使他第一次产生了退役的念头。但就是那场比赛,他依然拿了第一,同时被在场的省队教练看中,获得了进省队试训的机会。
训练后做恢复的刘苏。
进入省队试训是成为一名职业运动员的最后一道关卡。能在两年内从来自全省各地的二十多名精英中脱颖而出的人,将正式成为领国家工资的职业运动员。而从这里淘汰的人,基本意味着运动员生涯的结束。
训练之余的小憩。
如果能结合更现代科学的训练和恢复方法,刘苏的职业运动员之路也许已经更进一步。然而石龙举重馆不光硬件设施还停留在上一个时代,就连上一任队医几年前出走了以后,至今仍未招到接班人。伤未痊愈的刘苏听取了教练建议,选择留在石龙慢慢恢复,把机会留到身体痊愈以后。
张子嫣:喜欢举重和王俊凯并不矛盾
张子嫣,13岁,河南人,石龙体校学生。
张子嫣今年13岁,河南驻马店社旗县人,9岁之后跟父母来到东莞。她和刘苏一样,是教练从民办学校里挖回来的苗子。跟大部分刚进体校的小学员不一样,张子嫣进体校的第一天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不难看出,张子嫣是目前最受教练关注的学员。
张子嫣是学校里最受关注的学生之一。
张子嫣的教练刘暖基是石龙体校任教时间最长的教练,在他当运动员的那个年代,学员要在更小的年纪就要开始冲成绩。然而刘暖基没有用他那个年代的方式训练他的学生,他知道他的学生已经不再非得挤破头地去过那座独木桥。 他训练注重基本功,只有当学员在不该松懈的地方松懈的时候,他才会面露愠色。
张子嫣的笔记本,密密麻麻写满训练计划。
刘暖基队里每个学员都有一个笔记本,有人在上面写记录每天的训练内容、有人写鼓励了自己的话、有人纯粹以日期为刻度纪念在这里度过的一天又一天,只有张子嫣的笔记本上排满了未来一个月的训练计划——每周一、二、四、练技术,每天3个动作,每个动作15组;每周三、五上重量。
张子嫣在东莞市运会比赛中。
除了成为运动员的职业向往,最让张子嫣开心的是通过参加举重比赛可以去不同的城市。上海是她最想去的城市,因为那里生活着很多明星,可能还包括她最喜欢偶像王俊凯。张子嫣还盼望着,退役以后能在上海找到一份跟举重相关的工作,生活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
张子嫣在东莞市运会拿到了自己的首金。
新学期里的第一场比赛,张子嫣拿到了她的首金,虽然只是一次市级比赛,颁奖的时候台下的教练还是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朱开超和刘苏在一起训练力量。
而刘苏也在新学期开始没多久给自己买了一批高考资料,他开始正式考虑当职业运动员以外的人生规划。朱开超去年做完一个外科手术,目前已经开始恢复训练,如无意外,今年他很可能跟和刘苏一起进省队试训。
一天的训练后,晚上在举重馆周丽铃一边做放松一边写作业。
周丽铃的天赋终于被父母肯定了,如今她也没以前想家了,训练成了更重要且最坚定的事。
摄影/文字:南都、N视频记者 张志韬
视频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