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小编 23 0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做人,他希望一辈子不白活;做教练,他力求不误人子弟。

二十年来,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待训练房。

他率领上海女队五度征战全运会,两度登上最高领奖台,成为无可争议的女子强队。 他就是既普通又不凡的散打教练——沈学军。

从1999年留校担任教练开始,沈学军一干就是21年。二十年间,他麾下女中豪杰云集,从“中国女子散打第一人”李明凤、世界职业散打王争霸赛冠军吴钞来、世界散打冠军苗玉杰、女子散打王中王章乱,再到散打“大满贯”蔡颖颖,沈学军“锻造”了一位又一位散打女强人。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全运会两次夺金

2021年5月27日,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项目预赛女子团体8强争夺战,上海女队1:2憾负河南女队,止步8强,最终在与贵州队争夺胜者第九名的比赛中2:0获胜。作为“学院派”代表,上海女子散打队因疫情原因,曾连续8个月未能进行系统训练,加之半读半训的特殊性,相较于全天候训练的“专业体工队”来说,无疑给备战全运会带来极大影响。

最终取得这样的结果,也在沈学军的预料之中:“八个月没训练,队员们刚一恢复训练时都没什么感觉了,实战下来后自己都被气哭。几个月的紧抓苦训,队员们的状态才基本恢复正常。”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沈学军与队员蔡颖颖

竞争激烈的国内最高水平赛事、残酷的单败淘汰赛制,沈学军深知目前境况如何,唯有加倍的追赶,多付出一点,才有可能“死里逃生”。用沈学军的话来讲:“我们知道自己还不行,但也不承认我们很差。”

9月全运会决赛上,上海女队以摧枯拉朽之势,先是2:0击败云南队,随后又以2:0和2:1击败“老牌劲旅”吉林队和安徽队,最终与击败河南队的陕西队会师决赛。金牌争夺战中,上海女队连胜两场,夺取建队历史上第二块全运会金牌。

从预赛的遗憾到决赛的圆满,上海女队的表现可以说是一飞冲天,也可以说是惊险万分。沈学军带领队伍跨越了种种艰难险阻,再次抵达胜利的彼岸。这里面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沈学军的答案简单明了:“全力以赴,做到内心无愧。”

的确,本届全运会上,上海女队面对逆境,不曾放弃;面对顺境,绝不大意。一路拼杀,毫不退缩,一如八年前上海女队首次夺冠。

八年前,三位新晋散打冠军章乱、苗玉杰、蔡颖颖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豁出全力拿下上海女队首块全运会金牌,创造了历史。八年后,散打技战术日新月异,蔡颖颖、谯洁茹、朱晓蕾组成了“老中青”完美搭档。金牌,又一次到手了。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左起:蔡颖颖、谯洁茹、朱晓蕾、沈学军

上海女队两度登顶,队员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却是背后这排兵布阵的指挥官——沈学军。

从山沟沟到上海体院

1975年9月,沈学军出生于重庆市奉节县。当时贫穷落后的社会环境让他立志不能就此认命,要强大,要有自我保护能力。在功夫电影和武侠小说的影响下,16岁的沈学军从“山沟沟”来到了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

面对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拳击等项目,沈学军选得很干脆:就散打了。在他看来,散打使用拳、腿、摔技术,能充分激发人体的格斗潜能。 从小出生贫寒的沈学军身体素质好,不怕累、不怕苦,努力地攀登武术散打这座高峰。

1994年,上海体育学院招生选材,吃苦耐劳的沈学军被赵光圣教练选中。沈学军开始了边学习、边训练、边比赛的生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学习上,沈学军基本年年都拿奖学金;战绩上,沈学军曾取得八运会亚军,这一切无疑肯定了他的付出。1999年,沈学军毕业后留校任教。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回顾过往20余年的执教生涯,沈学军感慨颇多:“首先是缘分,从家乡到塔沟武校,再到上海体院,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其次是吃苦,任何行业想成功不吃苦,那都是纸上谈兵。”

20年,干好一件事

文章开头提到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待训练房”,这句话用来形容沈学军,再适合不过了。从留校任教的那一刻开始,沈学军就下定决心:干好教练这件事儿。

最初沈学军是在男子散打队担任助理工作。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热爱散打、认真负责的沈学军被老师问道,愿不愿意把女子散打“搞起来”。年轻气盛的沈学军欣喜应允,一个施展理想和抱负的机会来了。上海体育学院第一支女子散打队成立,沈学军担任教练。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谯洁茹(红方)在比赛中摔倒对手

仅仅训练三个月,在首次全国女子武术散打试验赛上,上海女子散打队中的一名队员便一举拿下冠军,她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国女子散打第一人”的李明凤。

随着女子散打项目的不断发展,如何选材成为沈学军要面对的重要问题。相较男子散打的“精挑细选”,女子散打运动员选材存在:家长不支持、选材基数少、技术零基础等情形。执教20多年,沈学军只招到过一个沪籍队员,因此不得不面向全国招生,而好苗子大多已被本省市注册。

如此捉襟见肘的事情,沈学军也很头疼。但队伍要壮大,没有新鲜血液怎么行?沈学军本着天生敢于挑战的态度和对专业的自信,依旧奔走在全国各地。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蔡颖颖(红方)强势战胜对手

“可以说,我招学生确实不容易。即使基础条件不好,通过实训,我感觉她行我就留下,哪里缺什么就补什么,我有信心把她培养出来。”

成功本身就有很多困难,碰到困难就要想办法解决,这是沈学军一贯的做事风格。冲破招生这个首要困难后,接下来就是训练,零基础的队员该如何培养?

沈学军最初建队目标是上海队要成为一个全国强队,而这与完全零基础的队员似乎正好相反。然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沈学军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队员。“从业这些年,我从没有怀疑过自己,像是蔡颖颖也是零基础来的,后来拿了很多个冠军。她本身很优秀,把散打当成自己的专业,非常自律和服从。包括整个队伍的风气都好,环境也造就人才吧。”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比赛中蔡颖颖(蓝方)暴起高鞭腿

的确,从上至下都保持对散打的积极和热爱,这样的队伍如何不能成功。而作为培养女子冠军最多的教练之一,沈学军不仅把队员当作自己的学生,更当成自己的孩子,需要“修枝浇水、悉心照料”的孩子。

她们都是孩子

一个团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除了运动员的努力,更重要的还有教练员的付出。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在沈学军看来,他除了要在赛场上为队员们指导谋划。在生活中,沈学军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她们“指点迷津”。

沈学军喜欢称队员为“孩子”。

“孩子们想赢,为什么却输了?我要想明白,这是责任感,是放在首要位置的。其次队员们在心理上总归是孩子,世界观不是很完善,人生观不是很明确,价值观也不是很确定,尤其是女孩子。所以我作为一个教练来讲,要帮助她们梳理三观。”

沈学军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老农民”。

春种秋收,风调雨顺,有了收成很高兴,但过后你还要继续种,从头再来。竞技体育的规律也是这样,教练员走下领奖台,一切归零。不管成绩好坏,回来做好调整,又是新的开始、新的出发。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沈学军还是个不知疲惫的老农民,从不知道寂寞与无聊。闲暇之余,喜欢各种运动并让自己从中找到乐趣。但更多的时候是三句话不离老本行,一心只是爱思考:思考散打这个项目,思考队员的表现,思考每一位运动员的性格和如何因材施教。

他思索这一切,除了是对自身事业的负责,更是对“孩子们”负责。

沈学军说:“如果说我把她培养成功了,她家庭的幸福就有保障。如果我把这个孩子招过来没培养好并且学坏了,就等于直接或者间接磨灭了孩子一辈子的幸福,甚至是整个家庭的幸福。”

让队员拿到成绩并过上好的生活,这是最令沈学军感到欣慰的事情。究其原因,想必是,看到这些年轻的面孔对未来迷茫憧憬着,也不禁让沈学军想起,自己也曾是个从山沟沟里出来的孩子,一心想打出一番天地吧。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锦瑟

责任编辑:十三易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人物|“赛海劈挂”柳文龙:全运会卫冕之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021年上半年和柳文龙约好,要做一次专访,没想到直到11月末才成行。我们聊的话题,从散打王柳海龙开始。六年前的一段江湖往事,将柳海龙和柳文龙联系到了一起。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与柳海龙,一字之差

2015年,19岁的柳文龙参加了一场商业赛事《格斗女神》。赛事总策划徐睿为初出茅庐的柳文龙起了一个响亮的江湖绰号——赛海劈挂。

“徐睿老师希望我能够‘超越’柳海龙吧。但我知道,我与柳海龙还有很大的差距。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是一代传奇,影响了一代武术散打人。”

“许多人拿我和柳海龙前辈作比较。我们都姓‘柳’,这个姓氏不常见。我们的名字,也只差中间的一个字。所以会有许多人问我:‘和柳海龙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亲戚,甚至我俩都没有见过面。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都从事武术散打项目,都打75公斤级。”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柳文龙(红方)鞭腿进攻

2017年,世界职业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开幕。柳文龙的同门师兄弟孔洪星和叶翔,分别在散打王名将李杰和薛凤强的陪伴下,出场迎战强敌。很遗憾,当时柳文龙没能代表中国队出战。

“如果今后能参加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我会全力以赴。希望有机会能和柳海龙一起出场。

八百里外,鱼跃龙门

1996年9月12日,柳文龙出生于安徽省临泉县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是武术搏击迷。柳文龙从小陪着父亲看《英雄榜》《百姓擂台》等格斗赛事。受父亲的影响,柳文龙逐渐对武术产生了兴趣。而对于自己习武的初衷,柳文龙并不避忌:“小时候,我活泼好动,很调皮,家里和学校都难以‘管束’我。于是,有一个亲戚就和我父母商量:习武,或许是孩子的一个出路。”

2009年冬天,柳文龙随亲戚来到了塔沟武术学校。安徽阜阳距离河南登封有四百多公里,虽然车程只有4小时,但此后12年时间里,柳文龙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谈及自己的母校,柳文龙充满了感激之情。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塔沟武校创始人刘宝山先生(左)和柳文龙

“在塔沟,我喜欢上了武术散打,有了一技之长。在我心里,武术散打这个项目是任何项目都取代不了的。散打让我拥有了现在的生活,拥有了很多成绩,也让之前看不起我、看不起我家庭的人,高看了我们一眼。”

“散打,改变了我的一切。”

2013年,塔沟武术学校校运会成为柳文龙“鲤鱼跃龙门”的起点。17岁的柳文龙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河南省散打队。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军事化的管理,管理非常严格。这种方式培育出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柳文龙踢靶训练

赛海劈挂,完美蜕变

“(我所在的级别)高手很多,竞争非常激烈。碰到谁,我都没有百分之百获胜的把握。张坤、苗陈雷、高上海、许永等,他们都很优秀,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术,也都在散打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下了自己的辉煌。”

“所以,我感觉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我的技术特点就是,拳腿摔比较全面。我最主要的特点还是‘顽强’,有塔沟武校‘敢打硬仗’的作风。”

2017年9月4日上午,天津农学院体育馆,第十三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经历3局苦战后,柳文龙2:1战胜陕西队“大满贯选手”张坤,成为全运会冠军。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2017年全运会夺冠之后,我的信心彻底打出来了。我感觉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柳文龙备战全运会训练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技术可以日积月累,但比赛的气质却是需要“硬仗”来“淬炼”。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在技术和经验上微乎其微。他们之间可能就差在:比赛胶着状态下的“一口气”。很多成名已久的运动员,可能会被这口气“憋”几个赛季,直至退役。柳文龙是幸运的,在职业生涯之初,便完成了这一“蜕变”。

2017年之后,柳文龙在专业比赛和商业比赛中捷报频传,先后将“功夫王中王”冠军、超武联赛冠军、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等尽数收入囊中。在众多冠军头衔中,柳文龙最为看重的是“全运会冠军”。在他看来,这份荣誉属于河南塔沟武校整个团队,是大家一起用努力换来的。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第十四届全运会决赛,柳文龙(红方)接腿摔张坤赢下关键2分

双冠王座,卫冕之战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男子单项75公斤级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80后、90后、00后运动员:

80后夺冠大热门、“大满贯”张坤在陕西主场作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90后运动员,江苏队王金灿等,雄心勃勃,正值当打之年;00后重庆队何烽等少壮派高手,敢打敢拼,不管碰到谁,上场就是“往死里干”。

《冰与火之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全运会颁奖台上,柳文龙(左)和河南省散打队总教练刘海科

面对即将到来的卫冕之战,25岁的柳文龙陷入了“怀疑自己”的魔咒之中。全运会历史上,尚没有运动员在75公斤级实现卫冕的先例。在陕西队“魔鬼主场”实现卫冕,更是难上加难。

“2017年全运会夺冠,压力不大。当时自己的年龄还小,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就是上去‘拼’,没有想太多。2021年的全运会,说实话,我信心严重不足。在训练中,患得患失,压力非常大。”

“刘海科总教练和教练组一直在为我鼓劲儿。如果没有他们,结果很难想象。教练和队员的配合非常重要,我一直相信我们团队。”

“在塔沟武校,教练和队员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天24小时,几乎吃住都在一起。刘海科总教练,50多岁了,在擂台边指导我们训练,几乎一站就是整整一个上午或下午,有时候是带病坚持。教练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教练组的帮助下,我放下了心里负担。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就好了!”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决赛中场休息,刘海科总教练和吴继建教练面授机宜

“尽人事听天命”,是我在与柳文龙专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里面蕴含着朴素的生活道理。许多武术散打运动员,都出身农家。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铸就了农家子弟代代相传的奋斗基因:

做好自己,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天道酬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全运会卫冕,柳文龙独特的庆祝方式

最大遗憾

“我现在在河南大学读研究生,想好好补一下文化课。对于将来,我想还是踏踏实实往前走吧。以后或许会当教练,但我感觉没有当教练的天赋(笑)。还是一步步来吧,也许真等到退役那一天,我才能想明白未来应该做些什么。”

小时候,柳文龙的家里不是很宽裕。父母以卖菜和做小生意支持这个家。送柳文龙去塔沟武校之前,父母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一方面,望子成龙,希望柳文龙能够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武校离家太远了,几乎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他们有些舍不得。

“习武十三年了,我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了。”

“父母一天天在变老,我现在一到假期,就会尽可能陪在他们身边。”

和许多运动项目不同,武术散打运动员是“打人和挨打”的项目,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脱臼、骨损伤等也时有发生。许多运动员离开专业队,一方面是自己受不了“煎熬”,但更多的是,父母不愿孩子再受这份“罪”。

“刚开始打正式比赛,我不会让家人去现场看比赛。我感觉,他们会不舒服。打完比赛,我会给他们打电话,报告一下比赛的情况。现在不一样了,通过手机直播,他们就能看到比赛了(想不让他们看,也不可能了)。”

“随着成绩的提高,我也能拿到一些奖金。父母嘱托最多的是:自己存起来,不要乱花钱。”

柳文龙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彝人组合演唱的《妈妈》,柳文龙说:“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太好了,听了有想家的感觉。”

“永远慈祥美丽的妈妈,你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火把,黑夜里我不会迷失方向,是一个心愿未了,我真的不想让你失望,妈妈,因为我的梦想在远方……”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铁胆孟尝

责任编辑:白月

散打教练照片 人物|散打金牌教练沈学军:从山村到上海体院,20年干好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