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分!这群打棒球的“熊孩子”火了,网友:戳中泪点……
近日
一群十岁左右的棒球少年刷屏
包括周迅、李冰冰、
王一博、易烊千玺在内的
众多演员都为他们加油
以他们为原型的记录电影《棒!少年》
更是在豆瓣达到8.7的高分
成为2020年上映新片中
豆瓣年度最高分国产电影
棒球基地里的“困境少年”
在北京郊区的强棒天使棒球基地里
有一群棒球少年——
最小的6岁
最大的15岁
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的边远村落
从宁夏西海固到四川大凉山
他们的共同点是贫困……
比起其他滞留在贫困地区的孩子
他们幸运地被爱心基地收留
培养打棒球的专业技能——
有天赋者可以进省队和国家队
成为专业球员
或者日后凭一技之长
找到安身立命的工作
这支球队创始人孙岭峰
曾是前棒球国家队队员
负责球队训练的是
孙岭峰的师傅张锦新
从事棒球培训40多年
为国家队输送了60余名国手
“我什么都不是
我就是个流浪狗”
小双今年14岁
2015年基地刚成立不久
他就来到了这里
在小双还没出生的时候
爸爸就去世了
妈妈把他的双胞胎哥哥送了人
之后就再也不见了踪影
小双最初由大伯抚养
大伯去世后由姑姑接着养
姑姑没几年也去世了
小双只能跟着二伯生活
“刚来基地的时候
心想伯父可能把我卖了
不要我了”
和小双的经历相似
小虎出生在宁夏
三个月大时母亲离家出走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
桀骜不驯的他常和别人比胆量
“一人一个指头放在这里,
一刀全部下,你敢吗!”
“我打架就从来没怕过!”
一次因为不听话被罚站后
教练说要把队员“训练成一匹狼”
小虎听到说了一句
“我什么都不是,
我就是个流浪狗!”
像小双和小虎一样
敏感脆弱的孩子
不在少数
在基地里
他们将被无偿抚养至18岁
免费接受棒球训练
和文化课教育
也有了自己描绘人生轨迹的机会
用棒球叫板命运
2018年
由基地里孩子们所组成的球队
作为亚太区唯一一支代表
受邀参加了PONY世界大赛
U11 Bronco组决赛
这是中国棒球历史上首次直接获邀
代表亚太区参加国际青少年棒球赛事
刷新了中国体育的历史
小虎和小双也都随队去了美国
但很遗憾
棒球队在美国比赛失利
作为主力投手
小双哭得很伤心
一向乖张的小虎在旁默默安慰
那时的他们
已经从缺乏管教的“熊孩子”
成长为想获得胜利的棒球手
回国后半年
小双从基地偷跑回了老家
据教练猜测
他想回家照顾得了胃癌的伯父
纪录电影也在此时结尾
但现实中的故事仍在上演
令人欣慰的是
中国青年报了解到
上个月
小双已返回基地再次接受训练
小双站在山坡上喊:“伯父,你不能丢下我不管。”
网友:关于生命的故事
总是让人热泪盈眶
在中国
棒球运动还处在小众状态
产业太小、受众太少
是棒球产业和纪录片产业
面临的相似困境
谈及此类记录电影创作
导演许慧晶表示
“纪录片的创作非常漫长
又有很大不确定性
爱奇艺敢于在早期投资这类影片
已实属不易”
制作后期
又邀请多位资深电影人
参与幕后工作
让影片最终效果有了
不同以往的“化学反应”
据了解
《棒!少年》电影首日排片仅1%
但不少网友仍被片中
真实的情节和细腻的感情所感动
并为“棒球少年”们加油:
生命力从寒冷冬日破土而出
坚定和拼搏总让人热泪盈眶
正如网友所说,
这群热血少年励志、温暖、
有笑有泪的故事
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不认命
就永远有希望
加油,少年!
来源:中国青年报(ID:zqbcyol 整理:陈茜)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前国家队队长创办棒球“孤儿”基地:我一定要让他们成才
“要发、要财、小虎(马虎),你们去挥毛巾。”
“大宝,带着大伙儿接着练传接球!”
12月3日下午,北京昌平强棒爱心棒球培训基地,教练张锦新正领着15个小球员进行训练。
自2009年退役后,前国家棒球队队长孙岭峰担任过江苏棒球队总教练、参与运营中国棒球联赛,现为该民办棒球基地负责人。2015年底,因为感到“这些事情释放不了我的能量”,孙岭峰牵头办起强棒爱心棒球培训基地,为贫困儿童、“事实孤儿”免费做棒球培训。其中甘苦,一言难尽。
经费
“所有费用都是自己出,别说我有什么歪心坏心”
十多亩基地现已收留来自河北、青海、四川等地的15个孩子。这些7至11岁的孩子或双亲已逝,或出生于单亲家庭,也有亲人还在服刑的,有的监护人虽然尚在人世,但因病早已丧失劳动能力。孙岭峰的目标是,要“找齐50个孩子,10年后把他们培养成中国棒球的‘种子’”。
孩子们来到北京,不仅生活得到保障,而且也受到附近南七家村实验学校帮扶,分插在5个年级5个班中,与当地孩子一起读书。
最开始,孙岭峰找到这些孩子都是通过身边朋友牵线。后来,他得到慈善机构和地方教育局帮助,找到了更多需要帮扶的对象。只要符合“家庭极度贫困、身体无遗传疾病、7至9岁区间的孩子”,都在孙岭峰视野范围内。
每到一处找到合适的孩子后,孙岭峰就会同对方监护人协商,签好抚养协议,主旨就是“我们替你抚养孩子到18岁”。他说,基地每月运营费在15万元上下,这些费用主要是由孙岭峰和他的几名合伙人一起承担,基地内大多数设备都是通过爱心机构或爱心人士捐赠。对于外界质疑,孙岭峰耳朵都听起茧了:“到现在为止,所有费用都是我们自己出,别说我有什么歪心、坏心!”
从2015年创办起,孙岭峰就开始为基地资质奔波。直到今年10月,他找到北京启爱慈善基金会,成为挂靠在该基金下面的项目,才解决基地合法性问题。
训练
“16岁后可去美国选秀,有机会成为棒球界姚明”
12月3日,当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赶到强棒爱心棒球培训基地时,正值晌午。赶上饭点,孩子们围坐两桌,无论大小,桌上几乎见不到浪费的饭菜。
每顿饭后,孩子们都会自觉刷碗、擦地,摆好椅子。那天中午的菜单是羊肉丸子汤、口蘑炒肉、素炒蒜苗。孙岭峰说,大多数孩子刚来基地的时候都营养不良,他便规定:“每顿必须要有肉,每天早上必须要有奶!”
孙岭峰说:“我对这些孩子都有完整的人生规划,他们16岁后就可去美国选秀,他们是有机会变成棒球界的姚明的!如果这条路不能如愿,还可以在国内经过短期培训进入专业队,或者进大学成为棒球教练。如果这些都不行,那还能成为专业的棒球培训师,总之我一定要让他们成才。”
午饭过后,孙岭峰的师傅、“师爷爷”张锦新便带着孩子们来到训练场。刚从青海来基地一周多的马虎为了一副棒球手套与大宝争起来。11岁的大宝是基地里最大的孩子,也是最早一批来基地的孩子之一。大宝递给马虎一副新手套,马虎嫌太硬。孙岭峰问马虎:“知道为什么要给你新手套吗?”大宝立马接过话:“我知道!因为要练出自己的手型。”
“对,我们每个棒球运动员的手套都是专属的,都要戴得久了才能符合自己的手型。”孙岭峰接着劝道:“伸手!大家都是兄弟,这事就算过去了。来,伸手啊!”孙岭峰把两个孩子叫到了一起。
基地里还有位专教国学的老师毛玉龙。在他的课堂上,有一次特别深刻的记忆,那节课讲的是“感恩”。“我让孩子们把眼睛闭上听。讲着讲着,有3个孩子的眼泪刷刷地就淌下来了,说明是听明白了。”
晚饭后,孩子们齐坐在食堂电视机前,开始了晚间练歌时间,毛玉龙负责音控。出乎意料的是,这些只有7至11岁的孩子最熟悉的歌曲竟然是《酒干倘卖无》。当晚,孩子们还新学了《歌唱祖国》。拿着刚刚打印出的歌单,许多孩子识字都还稍显吃力,小的跟着大的,听着声一遍遍合唱起来。
曲折
第一个看上的孩子,登门三次才将他带到基地
基地里每个孩子的身世,都让孙岭峰记得牢靠,扎得深沉。“小双的家在河北涞源。这孩子还没出生,爹就死了。”后来,小双跟着大爷过活,可5岁时大爷又去世了,他又跟着二大爷。
当小双的二大爷见到孙岭峰时,问:“管吃管住吗?”
“管。”
“管看病吗?”
“管!”
“带走!”
刚开始,小双死活不肯跟孙岭峰走,他以为二大爷把他给卖了。“春节的时候,我们让他回家过年,他抱着柱子不肯走,生怕我们要把他送走,不让他再回来了。”孙岭峰回忆起这些事,眼眶间的湿润愈发滚烫。
胡恩华是孙岭峰看上的第一个孩子,他进入“基地”的路也最为曲折。2015年10月,孙岭峰第一次到胡恩华家,车行至河北涞源后,还要走20公里山路才能到,“那里全是石头山,根本没地”。
胡恩华的爸爸半身不遂,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有靠他妈妈帮人缝点针线勉强度日。本已谈好,但后来孙岭峰去接胡恩华时,他爸爸却不干了。
“您都这样了,现在会耽误孩子的。”
“没关系,我们自己能养!”
后来,孙岭峰了解到,原来他爸爸不让孩子走,是怕胡恩华走后,他妈妈顺势撇下他也跑掉。前前后后,孙岭峰共去了胡恩华家三次。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年底,胡恩华家着火房子被烧毁。“后来,他妈妈主动联系我:‘孙教练,您能不能把胡恩华再带回去?’”孙岭峰说。
自信
“外面的孩子来参观,离开时大多很惭愧”
每到寒假,孙岭峰和张锦新都会带着孩子们到南方冬训。12月3日晚,在基地“吸烟室”里,师徒二人正商量着两件“要事”。
其一,上月底基地接到通知,由于市政建设,现在租用的“二号基地”将被拆除。近日来,孙岭峰正四处找地。经他左右协调,终于将搬离时间延后到春节前后。
其二,还有一月就要开始的寒假让冬训计划必须落实了。由于在广东中山联络的场地可能出现“打挤”情况,四川已成为今年冬训备选地。
孙岭峰介绍:“攀枝花的棒球发展在全国都算非常好的,那里气候特别适合冬训。去年冬训我们就去的攀枝花。当时,攀枝花的媒体给我们发了一个征集信息,当地便送来了几个孩子,现在基地的周德柏文就是其中之一。”
“咱们这儿的孩子洗碗、擦地、叠被子什么都会,还修过基地的锅炉。什么事儿我们也都让他们自己干,你认为这样是让他们受委屈吗?这是技能!”孙岭峰说,“我们基地也经常组织带外面的孩子来参观,他们离开时大多就剩俩字,惭愧。咱这儿的孩子信心、信念都是极强的”。
目前,棒球已被正式列入2020年东京奥运会比赛项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基地的孩子们在2020年都还达不到参赛年龄,但还有更多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们去突破,去开启。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张涵 摄影报道
编辑 刘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