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和她的教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小编 23 0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在去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的一档节目中,主持人曝光了一张与丁宁的童年合影。图片中双手捧脸的寸头小宁萌倒一片球迷。比起萌萌哒小宁,照片中身材修长,双手抱肩,对着镜头莞尔一笑的宁妈更是让球迷们惊呼基因的强大:这就是传说中的一张脸!眼神里都流露着温柔和智慧。

妈妈和她的教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以下摘录自网友留言

@嘉兰双鱼: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宁妈好有气质

@昕昕念的宁宁啊:ctrl+c ctrl +v

@晚寒丶:天呢!也太像了吧!看小图以为妈妈就是丁宁啊!好漂亮!

@有志向的爱莲:真的长得太像了!岳母太潮了

@宇宙超级无敌第一宁吹:难道不是你宁本人?小小宁真的太可爱

@SEVEN_ooOoO:小小宁捧脸太可爱辣 宁阿姨超有气质哒!

@最爱宁宝宝的笑容_叮当猫:哇!宁宁真的跟妈妈一模一样

丁宁和妈妈不光长得像,身上更是承载了妈妈年轻时未曾实现的梦想。在丁宁成长的道路上,妈妈更像是一个总舵手,始终为女儿把握着方向。在女儿身上,妈妈也体验到了最大的成就感。

曾是“逼”女儿练球的“狠心”妈妈

曾经身为篮球运动的妈妈本想让丁宁练篮球,但是“阴差阳错”丁宁就踏上了打乒乓球的道路。

虽然丁宁妈妈对于乒乓球技术一窍不通,但是体育本身是相通的,妈妈深知“吃得苦中苦 方为人上人”的道理。训练上,她从来不会惯着丁宁。有时训练中丁宁动作过大、摔倒或磕碰,妈妈即使正在边上看着训练,也会装作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在妈妈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是丁宁在大庆体校训练时挥拍子砸到了眉骨,当时就裂开一个口子,血顺着流下来,教练赶忙把她送到医务室。可妈妈赶到后,并没有接丁宁回家,而是让她坚持完成训练。当听到女儿和其他队员说:“在打球上,我妈可狠了。别想得到她的同情,练球最重要。”时,妈妈心里也会涌上一阵酸楚,“我怎么能不心疼呢?我是疼在心里,但不会表露出来。我当过运动员,本身就比较坚强,我告诉自己,必须挺住。如果我挺不住,孩子怎么办 ?”

妈妈和她的教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为了让丁宁接受更专业的训练,宁妈带着当时只有10岁的丁宁来到北京报考什刹海。在走之前很多人都问过妈妈同一个问题:“这么小的孩子,你舍得把她一个人扔在那么远的地方吗?”妈妈的回答是:“我自己本身是搞体育的,我相信我有这样的承受能力,既然孩子走上体育这条路,孩子和家长都必须学会承受体育带给他们的痛苦,不吃苦是不能出成绩的。

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妈妈虽然表明“狠心”,但是与女儿相隔千里,思念之情更是难以言述。尤其到了周六日队里放假,北京的孩子全回家了,房间里只剩丁宁孤零零一个人。每每想到这些,妈妈的心就隐隐作痛。每次从北京看女儿回去,别人一跟她提孩子,妈妈的眼泪“唰”就下来了,弄得身边人莫名其妙。“身边人都说我狠心,可天底下哪个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要想干出一番事业,就必须比别人付出的多。

永远是女儿的坚强后盾

从开始打球起,妈妈就告诉丁宁,在为人处事上,要学会忍耐,把任何挫折和困难都看作是成长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东西。

伦敦奥运会单打比赛结束后,丁宁边哭边给妈妈打电话,但是妈妈一声都没哭。丁宁说,“当时我妈特别镇定,她跟我说:‘宁宁你现在抬起头,擦干眼泪,没什么大不了的,没什么过不去的坎。 ’当时听她这么一说,我就立刻傻了,也忘了哭。当时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一股家人支持的力量。”

妈妈和她的教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比起打球 做人是一辈子的事

丁宁妈妈一直教育女儿“打球要先做人,打球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而做人是一辈子的,要学会善待感恩身边的人 。”

丁宁的妈妈第一次被丁宁“吓”到,是因为在好几年前丁宁就说:“等我有了自己的球迷,我一定对他们特别好,总要感谢他们。”那时候的丁宁还在羡慕北京队的张怡宁和郭焱每次打比赛后都会被人围着签名合影。如今,凡是到了北京队的主场,丁宁都会迎来一帮属于自己的球迷,“我的很多球迷主场的比赛都会来看,这些球迷都有自己的学业和工作要忙,我很感谢他们能够来主场给我们加油。”

除了对球迷,丁宁对所有教过她的教练和帮助过、鼓励过她的人,都带着感恩的心。丁宁说,感恩可以让她遇到困难的时候成为动力,更可以让她在取得成绩的时候及时清醒。

妈妈和她的教练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丁宁和妈妈的故事

长大后 我就成了你

曾经的运动经历教会了丁宁妈妈坚强和坚持,生活告诉她要懂得感恩,学会承受,而她也把这些美好的品质都传承给了女儿丁宁。如今,丁宁已经成为大满贯。妈妈也不会再向小时候那样苛责丁宁,而是像朋友一样和丁宁相处。俩人也会一起出游,一起牵手拍照。

丁宁也与自己的青葱岁月告别,慢慢蓄起了头发越发出挑,和照片中妈妈年轻时的样子如出一辙。对于丁宁妈妈来说,丁宁成长最好的模样大概便是“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部分图片来源见水印

“教练妈妈”和她的二十六个特殊孩子

黑龙江七台河市职业学院冰上运动学院院长张杰——

“教练妈妈”和她的二十六个特殊孩子(我们的新时代)

本报记者 郝迎灿

“教练妈妈,你看我滑得怎么样?”14岁的女孩“小苹果”跑了过来。张杰捧住她的脸蛋称赞道:“滑得真好,小苹果真棒!”

今年50岁的张杰,是黑龙江七台河市走出去的第一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2014年,她回到家乡组建了一支特奥速滑队。多年来,张杰培养出3名特奥冠军,用爱与陪伴为孩子们打开了人生的一扇窗。

“让残障孩子也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

“一黑一白”,赋予七台河独特的底蕴。黑是煤炭。自1958年以来,七台河累计生产优质煤炭6亿吨。白是冰雪。从上世纪70年代组建第一支专业滑冰队至今,七台河已培养出张杰、杨扬、王濛等10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摘取177枚世界级金牌。

2013年,北京携手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正在上海运营冰上运动基地的张杰和丈夫董延海,在七台河市体育局的邀请下回到家乡。董延海把短道速滑引入校园,张杰则负责组建特奥速滑队,队员从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中挑选。得知这一消息,七台河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白兆祥高兴之余也不无担心:“让残障孩子也能享受到运动的乐趣,学校全力支持。但有的孩子走路都不稳,滑冰能行吗?”

2013年10月21日,特奥速滑队正式成立。唐氏综合征、自闭症、听觉障碍……首批26名队员,是26个特别的孩子。

“关键是事无巨细的陪伴和爱心”

“关键是事无巨细的陪伴和爱心。”张杰从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教导孩子们,逐步过渡到滑冰训练。

单是教孩子们给冰刀鞋系鞋带,就用了3个月。“小豆包”总是找不准鞋眼,张杰就形象地举例说:“小白兔呀一蹦一跳,过了好多个门儿(鞋眼),终于回家了,它多高兴啊。”

为了和孩子们拉近距离,张杰训练前总要精心准备一番,有时扮各种小动物,有时唱儿歌。时间一长,孩子们这个摸摸她的手,那个拉拉她的衣角,越来越爱笑了。

“我们每一天训练、生活,都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小故事发生,记录下来不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有爱和关怀。”这是张杰《追梦日记》的序言。张杰7年多里写了10多本日记:“韩宝贝”开始只会单腿蹬冰,现在能以标准姿势滑行;“小豆包”从敏感变得坚强,能够清晰表达想法……2016年4月,一堂训练课结束,“大宝”突然扑了过来说:“教练妈妈,你真漂亮。”此后,其他孩子也跟着这么叫。

2017年,张杰带领3名小队员前往奥地利参加第十一届世界冬季特奥会,斩获4金2银。团队又在2019年第十五届世界夏季特奥会的速度轮滑项目中获得3枚金牌。载誉而归,张杰说:“金牌不重要,只要孩子们收获快乐就好。”

“冰雪人才‘金字塔’的底盘越来越大”

“滑冰是孩子们认识自己潜能的一扇窗,希望他们能通过这扇窗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平日里,张杰给孩子们讲小草绿树、阳光雨露,周末陪孩子们到公园唱歌做游戏……

今年已经18岁的“大宝”,有天回到家对妈妈说:“妈,我长大了,我给你买菜做饭,孝敬妈妈到老,不,我不许你老。”

七台河市目前有在训运动员500余名,教练员20余名,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充裕。“我们定期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提供冰刀、头盔等,每年有近6万名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冰雪人才‘金字塔’的底盘越来越大。”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猛说。

2017年,七台河职业学院成立冰上运动学院,张杰任院长。2019年,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孩子平时在校正常学习,每周进行6次冰上训练,开启体教融合新模式。”张杰说,3年间,训练中心队员已在省级以上赛事中取得金牌86枚,3名队员进入省青年队。

今年3月底,北京冬奥会金牌获得者范可新回家乡时,与特奥队的孩子们来了场友谊赛,范可新故意落后了一点。孩子们开心极了:呀,世界冠军也不是遥不可及!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