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王传奇裁判,中华武林津门二张
“津门二张”曾经作为散打王裁判,而被广大武术迷们所熟知。原国家体委领导荣高棠先生曾亲笔题字“津门武林二张”以作褒奖。初见“二张”前辈,便可知两人皆为习武之人,膀大腰圆、嗓音洪亮、气宇轩昂。“大张”张鸿骏老师快人快语,“小张”张鸿骠老师朴实话少。
津门武林二张:张鸿骏(右)、张鸿骠(左)
“津门二张”之张鸿骏
张鸿骏自幼习武,在天津体育学院攻读武术专业,获体育学士学位,得到中国现代武林宗师的真传。数十年苦练,功底深厚,擅长技击法。对形意拳、八卦拳、大成拳等中国传统武术拳法造诣尤深。且秉承赵道新大师所创“心会拳”、裘稚和大师所创“螺旋拳”等独门绝技。
张鸿骏
近年来在天津及全国武术界已颇有名气。曾担任武术散打国家队教练,武术国际级裁判,天津防暴总队擒拿格斗总教练,天津体育学院客座教授等。
谈起武术名家的张鸿骏,人们的脑海中肯定会出现这样一幕场景,在每次重大比赛的拳台上,一位个头高大身材魁梧,但是身手灵活的人在拳台上用他那世人闻名的“蝴蝶舞步”来认真的做好每场比赛的场上裁判工作。
在天津,人们对他可谓是耳熟能详,一提起有名的津门武林二张的大哥张鸿骏,人们首先是想起他那自编自创的养生健身的《合起健身操》。
他对自己那特殊的步伐移动并没有太多的高谈阔论,只是淡淡一笑说:“裁判员在场上做的其实远远没有大家看的那么轻松, 首先要注意观察比赛的运动员,其次就是要注意自己的位置是不是正确。因为在你正确执裁的同时还不要挡住摄像机,也不要挡住观众的视线,台下还有裁判。
张鸿骏(中)在散打王擂台执裁
所以,我的那种步伐没有什么独到之处,练武的人都会。只是我在场上十分注意我自己的位置合不合适、碍不碍事。剩下的就是合适我观察运动员比赛时的距离、位置就行了。但是要忌讳的是不要乱跑啊,那样就很难看了。”
由于妻子以前身体不是太好,他结合众多内家拳法,创编了一套老少皆益的《合起健身操》,在教授给自己的妻子同时,他还免费面向社会传授。
有人问过他,在现在金钱至上的社会当中教授人家这么好的养生功法为什么不收钱呢。然而张鸿骏却说:“人的身体才是最值钱的,我只是为了大家能有个好的身体,让大家身体健康。我要收钱的话,那我要收多少钱才合适、够本呢? ”
他每天亲自来带领大家练习,我们可以看出他为了大家能有良好身体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看出了这位武术名家最最崇高一面。
以前在电视当中多次见到过这位远近闻名的大英雄,但是一直以来没有机会亲眼得见,这次有幸第一次见到张老师感觉到十分的荣幸。
和我的想象完全相反的是,他没有一点名人似的那种大架子的感觉。而是非常平易近人,很爱开玩笑。 许多和张老师一起练习健身操的人,时不常的会被他那偶尔迸发出来的言语而逗的哈哈大笑。
“津门二张”之张鸿骠
经常观看散打王比赛的朋友一定对“豹子头”张鸿骠不陌生,高频率的出场,严格的执裁方法和严谨的作风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与其大哥的“蝴蝶舞步”和众多的成绩相比似乎更加朴实一些。
张鸿骠
关于比赛的执裁他认为,执裁好每一场比赛是裁判神圣的职责, 关系到许多方面的事情,所以要对选手的每一个反应做出正确的判断,在比赛激烈进行的同时还要保证拳手的人身安全。
而且自己在场上的每次移动都要清楚的观察比赛双方选手,每次在上场之前自己都要对着镜子练习一段时间的移动、步伐等动作,以便在执裁好比赛的同时不影响赛事的电视观赏性。
张鸿骠(右二)在散打王擂台执裁
在谈到散打与传统武术内家拳法时,张老师说:其实现在许多教练、拳手把许多传统的武术文化都忘记了,有些教练根本就不会,也不懂,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强度的训练,误解了武术散打的真正内涵,现在自己也试着把传统的内家拳法融入到散打里面去,在实验中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练习技击的同时,也强壮了身体。
现在众多的国内散打高手们其实还没有完全的理解散打比赛的规则,也并没有打出自己的真正水平,也许就是因为传统观念的束缚所造成的吧。
应该把散打当中的拳、腿、摔分开练习,把运动员放到拳击、摔跤的队伍里面逐个、专项系统的练习之后,再全面连续的运用到散打里面, 这样一来便可想而知其效果了。
说到散打王比赛的时候,张老师很激动的表示,散打王比赛是他看到目前为止中国水平最高、效果最好的散打比赛了,比以前那真是天壤之别。
他说:现在中国散打发展到这个地步真的是很不错了,无论是商业价值、精彩程度、关注程度和媒体的包装都和以前有一个很大的飞跃。作为武术界的人士能够看到散打发展到如今的程度那真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事。
说到自己执教散打队的时候,我才了解到许多学员都是慕名来学习的,有的不远千里、万里而来求学,只为求得张老师的真才实学。
张老师不是十分重视金钱的作用,他认为只要是好苗子的,肯下苦工夫来学习的,没钱那不是什么问题。 到这里来的学生可以自己免费学习一段时间,有了自己的感受之后再下决心去学习。
张鸿骠在指导学员
反之,给我再多的钱让你迅速成为高手,那我也无能为力。张老师执教的天津武警散打队近年来可谓是风光无限,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锦标赛的冠军奖牌。
在和眼前这位武林大人物谈话的时候,他也不时体现着大人物的气概,但也时常在说话的同时伴着笑脸和你畅谈,让第一次见到他的人感到既兴奋又亲切。
本文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武痴
责任编辑:锦瑟
人物|“赛海劈挂”柳文龙:全运会卫冕之战,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021年上半年和柳文龙约好,要做一次专访,没想到直到11月末才成行。我们聊的话题,从散打王柳海龙开始。六年前的一段江湖往事,将柳海龙和柳文龙联系到了一起。
与柳海龙,一字之差
2015年,19岁的柳文龙参加了一场商业赛事《格斗女神》。赛事总策划徐睿为初出茅庐的柳文龙起了一个响亮的江湖绰号——赛海劈挂。
“徐睿老师希望我能够‘超越’柳海龙吧。但我知道,我与柳海龙还有很大的差距。超级散打王柳海龙,是一代传奇,影响了一代武术散打人。”
“许多人拿我和柳海龙前辈作比较。我们都姓‘柳’,这个姓氏不常见。我们的名字,也只差中间的一个字。所以会有许多人问我:‘和柳海龙有什么关系?’我们不是亲戚,甚至我俩都没有见过面。我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都从事武术散打项目,都打75公斤级。”
柳文龙(红方)鞭腿进攻
2017年,世界职业散打王争霸赛在北京开幕。柳文龙的同门师兄弟孔洪星和叶翔,分别在散打王名将李杰和薛凤强的陪伴下,出场迎战强敌。很遗憾,当时柳文龙没能代表中国队出战。
“如果今后能参加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我会全力以赴。希望有机会能和柳海龙一起出场。 ”
八百里外,鱼跃龙门
1996年9月12日,柳文龙出生于安徽省临泉县一个农村家庭。
父亲是武术搏击迷。柳文龙从小陪着父亲看《英雄榜》《百姓擂台》等格斗赛事。受父亲的影响,柳文龙逐渐对武术产生了兴趣。而对于自己习武的初衷,柳文龙并不避忌:“小时候,我活泼好动,很调皮,家里和学校都难以‘管束’我。于是,有一个亲戚就和我父母商量:习武,或许是孩子的一个出路。”
2009年冬天,柳文龙随亲戚来到了塔沟武术学校。安徽阜阳距离河南登封有四百多公里,虽然车程只有4小时,但此后12年时间里,柳文龙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谈及自己的母校,柳文龙充满了感激之情。
塔沟武校创始人刘宝山先生(左)和柳文龙
“在塔沟,我喜欢上了武术散打,有了一技之长。在我心里,武术散打这个项目是任何项目都取代不了的。散打让我拥有了现在的生活,拥有了很多成绩,也让之前看不起我、看不起我家庭的人,高看了我们一眼。”
“散打,改变了我的一切。”
2013年,塔沟武术学校校运会成为柳文龙“鲤鱼跃龙门”的起点。17岁的柳文龙经过层层选拔,进入了河南省散打队。
“我们学校采用的是军事化的管理,管理非常严格。这种方式培育出了我们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柳文龙踢靶训练
赛海劈挂,完美蜕变
“(我所在的级别)高手很多,竞争非常激烈。碰到谁,我都没有百分之百获胜的把握。张坤、苗陈雷、高上海、许永等,他们都很优秀,都有自己擅长的技术,也都在散打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下了自己的辉煌。”
“所以,我感觉最大的‘敌人’就是我自己。我的技术特点就是,拳腿摔比较全面。我最主要的特点还是‘顽强’,有塔沟武校‘敢打硬仗’的作风。”
2017年9月4日上午,天津农学院体育馆,第十三届全运会武术散打决赛。经历3局苦战后,柳文龙2:1战胜陕西队“大满贯选手”张坤,成为全运会冠军。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转折点。2017年全运会夺冠之后,我的信心彻底打出来了。我感觉自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柳文龙备战全运会训练
这种变化是潜移默化的。技术可以日积月累,但比赛的气质却是需要“硬仗”来“淬炼”。高水平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在技术和经验上微乎其微。他们之间可能就差在:比赛胶着状态下的“一口气”。很多成名已久的运动员,可能会被这口气“憋”几个赛季,直至退役。柳文龙是幸运的,在职业生涯之初,便完成了这一“蜕变”。
2017年之后,柳文龙在专业比赛和商业比赛中捷报频传,先后将“功夫王中王”冠军、超武联赛冠军、全国武术散打锦标赛冠军等尽数收入囊中。在众多冠军头衔中,柳文龙最为看重的是“全运会冠军”。在他看来,这份荣誉属于河南塔沟武校整个团队,是大家一起用努力换来的。
第十四届全运会决赛,柳文龙(红方)接腿摔张坤赢下关键2分
双冠王座,卫冕之战
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武术散打男子单项75公斤级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80后、90后、00后运动员:
80后夺冠大热门、“大满贯”张坤在陕西主场作战,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90后运动员,江苏队王金灿等,雄心勃勃,正值当打之年;00后重庆队何烽等少壮派高手,敢打敢拼,不管碰到谁,上场就是“往死里干”。
《冰与火之歌》有一句经典的台词:“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全运会颁奖台上,柳文龙(左)和河南省散打队总教练刘海科
面对即将到来的卫冕之战,25岁的柳文龙陷入了“怀疑自己”的魔咒之中。全运会历史上,尚没有运动员在75公斤级实现卫冕的先例。在陕西队“魔鬼主场”实现卫冕,更是难上加难。
“2017年全运会夺冠,压力不大。当时自己的年龄还小,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就是上去‘拼’,没有想太多。2021年的全运会,说实话,我信心严重不足。在训练中,患得患失,压力非常大。”
“刘海科总教练和教练组一直在为我鼓劲儿。如果没有他们,结果很难想象。教练和队员的配合非常重要,我一直相信我们团队。”
“在塔沟武校,教练和队员一起生活,一起训练,一天24小时,几乎吃住都在一起。刘海科总教练,50多岁了,在擂台边指导我们训练,几乎一站就是整整一个上午或下午,有时候是带病坚持。教练们的敬业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每一个人。在教练组的帮助下,我放下了心里负担。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就好了!”
决赛中场休息,刘海科总教练和吴继建教练面授机宜
“尽人事听天命”,是我在与柳文龙专访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里面蕴含着朴素的生活道理。许多武术散打运动员,都出身农家。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铸就了农家子弟代代相传的奋斗基因:
做好自己,一切都会水到渠成;天道酬勤,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全运会卫冕,柳文龙独特的庆祝方式
最大遗憾
“我现在在河南大学读研究生,想好好补一下文化课。对于将来,我想还是踏踏实实往前走吧。以后或许会当教练,但我感觉没有当教练的天赋(笑)。还是一步步来吧,也许真等到退役那一天,我才能想明白未来应该做些什么。”
小时候,柳文龙的家里不是很宽裕。父母以卖菜和做小生意支持这个家。送柳文龙去塔沟武校之前,父母曾经历了长时间的“思想斗争”:
一方面,望子成龙,希望柳文龙能够有一番作为;另一方面,武校离家太远了,几乎一年只能见一次面,他们有些舍不得。
“习武十三年了,我最大的遗憾就是陪伴父母的时间太少了。”
“父母一天天在变老,我现在一到假期,就会尽可能陪在他们身边。”
和许多运动项目不同,武术散打运动员是“打人和挨打”的项目,鼻青脸肿是家常便饭,脱臼、骨损伤等也时有发生。许多运动员离开专业队,一方面是自己受不了“煎熬”,但更多的是,父母不愿孩子再受这份“罪”。
“刚开始打正式比赛,我不会让家人去现场看比赛。我感觉,他们会不舒服。打完比赛,我会给他们打电话,报告一下比赛的情况。现在不一样了,通过手机直播,他们就能看到比赛了(想不让他们看,也不可能了)。”
“随着成绩的提高,我也能拿到一些奖金。父母嘱托最多的是:自己存起来,不要乱花钱。”
柳文龙最喜欢的一首歌是彝人组合演唱的《妈妈》,柳文龙说:“这首歌的歌词写得太好了,听了有想家的感觉。”
“永远慈祥美丽的妈妈,你是我心中永远不灭的火把,黑夜里我不会迷失方向,是一个心愿未了,我真的不想让你失望,妈妈,因为我的梦想在远方……”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铁胆孟尝
责任编辑:白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