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执教45年的王嘉陵——每天想的,就是跳高那些事(关注深耕基层的老教练)
来源:人民日报
王嘉陵(左)在学生王宇夺得2017年天津全运会男子跳高冠军后一同庆祝。
倪敏哲摄
核心阅读
从业余体校到国家队,王嘉陵在45年教练生涯中,培养出30多位跃过2米的跳高好手。如今已经72岁的他,依然活跃在田坛一线。眼前最要紧的事,就是带领男子跳高名将王宇,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理想成绩,也将自己的多年积累传承给年轻教练和选手。
时近春节,王嘉陵一天没放松:1月下旬带着学生王宇在北京先农坛体校转训找状态,几天后师生俩又回到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封闭训练。作为国内顶尖的男子跳高选手,王宇的奥运备战计划怎么安排,是王嘉陵眼前最挂心的事情。
作为北京海淀区业余体校的一名跳高教练,72岁的王嘉陵过去45年间带出过30多位成绩达到2米以上的跳高好手。在本该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纪,王嘉陵还身兼基层教练和国家队教练职责,坚守在训练场,“很简单,就是为了把跳高的技术和理念一点点传下去。”
聊跳高,堪称“百科全书”
“北京的跳高是有传统的。段其炎拿过第一届全运会的金牌,詹永安夺得过第三届全运会的金牌,第一个进行背越式跳高的就是陶宏,能跳2米10多,现在也60多岁了。”“从俯卧式转化成背越式和从跨越式转化成背越式是两个概念。”“助跑的倒数第二步大还是最后一步大,到现在也还有争论。”
只要说到跳高,王嘉陵的话匣子便打开了,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国内的著名选手,到世界跳高技术发展沿革,再到青少年训练方法,老教练都如数家珍,记忆准确而清晰,好似一部跳高的“百科全书”。
实际上,跳高起初并非王嘉陵的专业。1966年初中毕业后,他先是进入工厂做了几年工人,1973年他考进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后又转至体育系学习。在大学的几年间,王嘉陵练习过篮球、田径等多个项目,那时他就已经非常注重体育训练相关知识的积累,为之后从事教练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1976年,王嘉陵毕业来到海淀区业余体校担任教练,至今已经到了第四十五个年头。长达40多年的执教生涯,王嘉陵总是不断追踪、学习世界先进技术,来充实自己的训练内容。近些年表现突出的世界顶尖跳高选手巴西姆、亚洲一流运动员户边直人等,王嘉陵都非常注重了解其技术特点和动态信息。每到世界大赛,他还会在现场专门录下他们的技术动作,对比研究后帮助学生们改进提高。
“自己本身就是干这行的,每天想的,就是跳高那些事。”王嘉陵说。这部“百科全书”的背后,是无数日夜的心血与勤奋。
再回首,已是“桃李满园”
“这些都是我的孩子!”2020年8月22日,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北京站结束后,很多现场观赛的年轻人将王嘉陵围在中间合影留念。他们都是海淀区业余体校的小队员,这次专程来给参赛选手程凯威和王宇加油助威。
40多年的时间里,王嘉陵在海淀区业余体校带过的年轻运动员已有近百人,其中能跳过2米的有35人,更有15人跳过了2米10,成才率可见一斑。
在刚刚进入海淀区业余体校工作时,除了跳高项目外,王嘉陵还短暂执教过三级跳远、跳远以及全能等多个项目,他指导过的男子跳远选手还获得过7米79这一北京地区当时最好成绩。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便开始专攻跳高选手的训练工作。
成果很快到来。1979年,30岁的王嘉陵就带出了第一位跃过2米的跳高选手马云峰。1987年,他的学生唐镝在14岁时跳过2米,将北京市该年龄段的纪录一举提升17厘米之多。40多年间,一批又一批运动员在王嘉陵的指导下成长、成才。1995年,王嘉陵就任海淀区业余体校副校长,4年后任校长。训练之外的事务很繁重,但他在训练场上的付出却始终如一,“那几年经常是上午干行政工作,下午搞训练教学。”
2009年,60岁的王嘉陵不再担任校长职务,但他的教练生涯却未止步。因为包括王宇在内的学生取得的出色成绩,2013年王嘉陵成为中国国家田径队的教练之一。
传帮带,难舍“一线赛场”
随着东京奥运会的临近,王嘉陵这两年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在王宇身上。
2006年年底,不到16岁的王宇进入海淀区业余体校进行跳高训练,跟着当时年近花甲的王嘉陵学习。10余年后,两人依然是中国跳高项目的代表人物,活跃在一线赛场。
在王嘉陵的悉心指导下,王宇进步神速。2013年,他先是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办的国际田联(现世界田联)挑战赛中以2米33的成绩夺得冠军,又在同年取得第十二届全运会跳高项目的金牌。自那年起,王宇在各项大赛中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绩,“虽然不能说是世界顶级水平,但在男子跳高运动员中还是相当有竞争力的。”王嘉陵说。
随着王宇不断成长,每年出国参加钻石联赛乃至世锦赛等田坛顶级赛事的机会不断增多,王嘉陵也时常要跟着王宇到全世界各地参赛。“快60岁时得了很严重的胰腺炎,前年心脏也做了一次手术。出国参赛确实奔波,但能增长见识。” 王嘉陵说。
如今,昔日的翩翩少年王宇也已步入而立之年,王嘉陵希望王宇能在东京奥运会和陕西全运会上取得理想的成绩。“要站好最后一班岗,把自己对项目的理解和多年来的所见所感,传承给后面年轻的教练和运动员。”王嘉陵说。
“跳高王子”朱建华:三次打破世界纪录,后比赛失利被骂到退役
前言
在我国体育运动史上,有两位运动员,都曾被捧上巅峰,后又狠狠跌落神坛,面对万夫所指。
一位是大家熟悉的“中国飞人”刘翔,另一位则是天赋卓越的“跳高王子”朱建华。
上世纪80年代,朱建华曾在一年内连续打破三个跳高世界纪录,成为国内外无数人振臂高呼的“世界冠军”。
可有句话叫做“站得越高,摔得越惨”,因为一次失误,朱建华夺得铜牌。
随后,质疑、辱骂和威胁,如潮水般向朱建华袭来,甚至有人寄来刀片,想让他以死谢罪,朱建华也因此一蹶不振。
天才的陨落总是让人格外惋惜,那么当初的朱建华究竟为何失误?如今又过得怎样了?
一、天赋卓越,幸得伯乐赏识
1963年,朱建华出生在上海,家中有兄弟姐妹4个,几乎都继承了父亲优良的高个基因。
父亲身高1米85,哥哥1米83,其中一个姐姐1米75。
朱建华则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青春期一路高歌猛进,最后身高定格在1米93,两条腿又细又长。
不过,虽然有较为优秀的先天条件,窘迫的家境却并没有让朱建华接触到体育训练,直到一位伯乐的出现。
上海市青少年业余体校要去小学选拔运动员培养,跳高教练胡鸿飞扫视一圈后,看到朱建华的大长腿时立马眼前一亮,选定了朱建华。
但没想到,当胡教练想说服朱建华父母练习跳高时,朱父朱母却显得十分震惊。
原来,朱建华自小生病,患有严重贫血,现在还是一副瘦骨嶙峋的竹竿子模样,如何能够搞体育。
胡教练听后,倒是没有在意,再珍贵的玉石也得经过打磨,他坚信通过训练一定可以把朱建华培养成才。
自此以后,朱建华跟着胡教练,在狭小、没有专业训练设施的场地上,开始了艰苦的训练生涯。
论下苦功,朱建华没的说,单脚跳、蛙跳、跳台阶、跳冰箱,他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只是仍旧细长的双腿,让教练犯了难。
没办法,只能给朱建华大力补充营养,家里咱们养了三只母鸡,所有的鸡蛋都是朱建华的,教练也将全部的心思扑在朱建华训练上。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刻苦练习,朱建华的腿部爆发力十分惊人,跳跃时蹬地的力量,几乎等于800公斤男子的力气,这块璞玉,终于要开始焕发夺目的光彩。
1979年,16岁的朱建华过五关、斩六将,来到了世界中学生田径比赛上,一个利落的跳跃、转身,他成功越过2.13米的横杆,拿下亚军。
而这还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朱建华,以猛虎般的气势,又连续拿下全国田径锦标赛和国际青年运动会的跳高冠军。
有了辉煌的成绩,朱建华的收入高了,还领到了一间小小的单身宿舍,他却将宿舍留给已婚的哥哥,将钱攒起来交给妈妈。
那个体弱多病、不被人看好的孩子,竟然能有如此成就,一家人都十分开心,只是他们没想到,属于朱建华的巅峰还并未到来。
二、三次打破世界跳高纪录,彻底封神
从1980年起,朱建华成了国际赛场横空出世的“黑马”,因为他一直在打破最高记录。
亚洲田径锦标赛上,他以2米30的好成绩卫冕冠军,并打破亚洲男子跳高记录,而在此之前,这个记录已保持了漫长的11年。
印度新德里亚运会,朱建华再创新高,矫健的身姿越过2米33的横杆,夺得世界第一的排名。
那个时候,鲜花、掌声、欢呼声一起向朱建华涌来,国内跳高界无比兴奋,国外媒体更是盛赞他为“跳高王子”,前途无量。
面对万众期待, 朱建华只能通过超强训练,来不断拉高自己的上限,刷新自己的极限,终于迎来了无比辉煌的1983年。
当时,我国刚刚恢复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运动员们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状态,与国际接轨,也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
但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跳高强将朱建华,凭借在全运会预赛的惊艳一跳,以2米37的优秀成绩再一次打破世界纪录,给中国跳高运动狠狠争了口气。
紧接着,上海全运会、世界跳高精英赛上,士气正旺的朱建华完全“杀疯”了。
当他再次超越极限,冲刺2米39的横杆时,所有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
可事实证明,天才朱建华成功做到了,他兴奋地跳起身来迎接自己的最新记录,像一个打了胜仗的将军。
短短一年之内,连续打破三项世界纪录,朱建峰几乎被“封神”了!
可惜的是,“盛极必衰”这个规律还是出现在了实力超群的朱建华身上。
无数的赞誉和吹捧,对他来说是荣耀,也是枷锁。
彼时,所有媒体都把朱建华当做英雄大肆报道,他出现在人群中就像大明星一样,狂热粉丝“围攻”朱建华请他签名,少女们将他看做梦中情人,情书像雪花一样堆在房间里。
朱建华似乎也意识到了,在与一名记者交流时,曾有些担心地说:
“你把我写的太好了。”
他已经被捧至高位,万众瞩目,国民的呼声和热情高涨,他只能继续创造辉煌,容不得失败。
可朱建华还能惊艳世界吗?
三、一朝跌下神坛,被全民唾骂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赛前。
美国一知名体育杂志采访了17名一流的田径教练,其中有15名预测朱建华会成为冠军。
国家体委会为了让朱建华调整好状态,提前一个月将他送去美国训练,以适应新的环境。
所有人都将夺冠的目光看向了朱建华,他永远在回答是否能拿到金牌,是否能打破记录。
可没人知道,他已经被这份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开始失眠、紧张,睁着双眼等待天明。
比赛真正来临的那一天,积压的问题终于爆发了。
赛场上,朱建华首次挑战2米33时失败,第二次试跳时却出现了突发状况。
英国一名中长跑选手摔倒了,好巧不巧倒在了朱建华的旁边,比赛只能中断。
当时,细心的人应该关注到,朱建华的状态有些不对,神情和肌肉都高度紧绷。
果不其然,后面正式开始跳时,朱建华两次失败,只拿下2米31的成绩,与他创下的记录相差甚远。
虽然朱建华依然是功臣,为我国夺得田径奥运第一枚铜牌,可这枚铜牌却将他钉在耻辱柱上了。
一旦“神”跌下神坛,从前将他吹得天花乱坠的那些人,会倒戈相向,把“神”狠狠地踩进泥土里。
有人跑到朱建华家,把玻璃窗砸个粉碎,愤怒地堵在他家门口,辱骂他的家人。
有人让朱建华把国家补的营养品吐出来,说反正都白补了。
甚至还有人,在寄给朱建华的信里放到了刀片,希望他能“以死谢罪”!
面临身心的双重打击,朱建华,似乎再也跳不高了。
全国田径赛冲刺2米40时,朱建华想打个翻身仗,可横杆就那样地无情掉了下来,预示着他摇摇欲坠的体育生涯。
1988年,朱建华带着最后一次的成绩,2米91,离开了他曾热爱并为之奋斗的跳高赛场。
这之后,朱建华赴美留学,又回国创办跳高俱乐部,希望能继承恩师胡鸿飞的遗愿,培养优秀的田径选手。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08年奥运会时,朱建华曾作为老运动员,给参赛运动员壮行并给出寄语。
不知是特的安排,还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朱建华对应的,正是“中国飞人”刘翔。
而朱建华只对刘翔说了一句话,放轻松,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
可惜的是,命运弄人,朱建华的伤心往事,还是重现在了刘翔身上。
结语
“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有横杆,你跳过去他开心,跳不过去,他扔汽水瓶子,给你寄刀片,让你割喉管。”
多年后,已经释怀的朱建华接受采访,这样说道。
人们曾经给金牌加上了太重的意义,国家荣誉、运动员的荣辱、人民的期待等等。
当朱建华、刘翔,不再打破记录,拿不回金牌时,疯狂的舆论会压垮他们。
可是仔细想想,这早已失去了体育竞技的意义。
不妨少给运动员一些压力,多一些包容,不要再让天才陨落,徒留叹息。
本文信息来源
【1】新民晚报,2011-11-13,“独家专访|朱建华:一根横杆架起精彩人生 内心还有一个愿望”.
【2】中国青年报,2008-07-08,“别让金牌太沉重”.
【3】中信出版,2023-03-24,“朱建华:一个同样被’期待’压垮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