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运会告别赛,他要拼尽全力 ——中国男子沙排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吴佳欣组合进8强
9月24日,继中国女子沙排选手薛晨/夏欣怡组合进入8强的当晚,中国男子沙排选手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吴佳欣组合在八分之一决赛中,以2比0战胜印度尼西亚组合达南夏·尤迪斯蒂拉·普里巴迪/苏菲安·拉赫曼·埃芬迪,也晋级八强。
中国队球员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右)在比赛中庆祝得分。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回顾前两场比赛,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吴佳欣走得不是很顺利,特别是和菲律宾的詹姆斯·布伊特拉戈/祖德·加西亚组合的那场比赛,两人在决胜局挽救3个赛点,以21比18、20比22、18比16险胜。
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和吴佳欣的身高都超过2米,是典型的“双高组合”,这一特点也成为他们在场上的优势。此次是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的亚运会告别赛,之后,这名31岁的老将将进入退役倒计时。
中国队球员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在比赛中传球。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每一场比赛我都当作最后一次比赛来打,我拼尽全力,要让自己不留遗憾地和运动员生涯说再见。”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说,其实他对赛场还有着深深的不舍,目前还没有达到自己最满意的目标,但已经努力了,奋斗了,也将最好的年华留给了最爱的体育事业。
退役后的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计划成为一名沙滩排球教练员,他希望带出更多更优秀的运动员,“一定要超越我,就像我的教练当初对我的期望一样。”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说,这就是体育人的传承,大家心中都有共同的梦想,为了更好的成绩不断超越。
中国队球员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左)在比赛中进攻。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长得很帅,赛场上的他就是偶像般的存在,生活中的他也很精致。比如,每天都会用发胶或者发蜡做个好看的发型。日常出去吃饭、聚会,一定会选择适合场合的衣服,和队友、教练一起时,会一身休闲装。如果外省的队友来新疆,他一定会穿着西装去接待,以表达对这一次见面的重视。之后,还会带着队友沉浸式地体验新疆美食。“吃完回去都说香,他们的胃一定是已经留在了新疆。”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笑着说。
中国队球员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中)在比赛中扣球。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
说到现在心底里的小愿望,他说:“太想吃妈妈做的饭了,只是打完亚运会就要踏上沙滩排球世界巡回赛的征程,回家的日子还没定,我是真的想家了。”
其实阿卜杜哈力克江·穆太力普也是说出了更多运动员们的心声。因为进入国家队后,运动员们每年回家的日子不会超过两周,但大家心中都有同样的目标:在有限的运动员生涯里完成好职业运动员的使命,不仅是对国家培养的回馈,更是对家中父母支持的回馈。那就祝福他们,实现梦想,完美走过职业运动员之路。
曾叱咤风云,如今注册球员仅200人…中国沙排怎么了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2日电(卞立群) “晒的时候,沙子里埋个鸡蛋一会儿就能熟,我还在俄罗斯零下8度冒着冰雹打过比赛……”中国沙排女队球员王凡回忆起以往训练和比赛时的经历,总能侃侃而谈。
在9月奥运资格赛的采访中,小臂上裹着一层沙子的王凡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不过或许是习惯了与沙子为伴,她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并没有对此太过在意,只是不时擦掉脸上的汗水,几只苍蝇也不停地在她周围“抢戏”。经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沙排姑娘们的肤色已经变成古铜色。
曾几何时,中国沙排女队是世界上的绝对劲旅,虽然北京奥运会上遗憾错失金牌,但一银一铜的成绩还是创造了辉煌。但自2013年以来,中国沙排面临着水平的严重下滑,沙排国家队教练缪志红更直言不讳表示,这种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
走下赛场后,王凡的小臂上裹着一层厚厚的沙子。卞立群摄
从争夺奥运金牌,到争夺奥运资格
2006年,中国沙排开始走上巅峰之路,从打卡世界大满贯冠军,到北京奥运会拿下1银1铜,再到2013年世锦赛冠军,7年的时间里薛晨、张希、田佳以及王洁等球员成为这个项目中响当当的代表人物。
不过随着张希等老将的逐渐淡去,中国沙排也步入下坡路。2012年奥运会上,薛晨与张希的组合遗憾获得第四,之后的里约奥运会中,王凡与岳园的组合无缘八强。
世界沙排中曾流传着“ABC”三强组合的说法,三个字母分别对应着美国、巴西、中国英文名称的开头。不过,如今的中国队已不复当年之勇,逐渐从争夺奥运金牌滑落到为奥运资格而战。
目前中国沙排女队有王凡、夏欣怡以及薛晨、王鑫鑫两对主打组合,基本维持在世界20名左右。在奥运资格赛失利后,留给中国沙排冲奥仅剩世界排名前15以及大区赛两大机会。虽然还有希望进军东京奥运,但这条路并非完全乐观。在经验与临场应变上,年轻队员们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
资料图:中国沙排女队组合王凡和夏欣怡在比赛中。供图
断档严重,全国仅有200余名沙排运动员
从巅峰滑落,一大原因是中国沙排遭遇严重的人才断档,选材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一大难题。“现在国内沙排有230名注册运动员,其中有30多位已经退役的选手还在注册,实际上可供国家队选择的仅有200人左右,现在裁判员可能都要有200多个了。”缪志红略带无奈地向记者说道。
沙排遭遇选材难,其中一大原因是这个项目的艰苦性。王凡说:“相比于室内排球,沙滩排球在一定程度上要付出双倍努力,才能在比赛中把一些动作做好。2对2的比赛模式,也在进攻和防反方面增加了更多难度。我们在室外无论刮风下雨,也都要去比赛和训练。”
经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后,王凡与夏欣怡的皮肤已经变成古铜色。供图
曾经在北京奥运拿下铜牌的老将薛晨表示:“练沙排常年在外边会晒黑,很多家长不愿意把孩子送进来。一般沙排看中的苗子,室内排球也会看中,她们基本会留给室内排球。”
据了解,在目前仅有的200多位沙排注册运动员中,基本是男女各占一半,可供男队和女队选择的球员非常有限。在狭窄的选材面中,队员的身体素质以及技术能力存在一定欠缺。外加老将不断淡出,中国沙排从2013年开始面临严重的青黄不接,成绩也从那时开始严重下滑。
由于沙排是一项成材较晚的运动,而且国内沙排队员受伤病、退役后转型等问题影响,运动生涯普遍较短,双重难题下进一步加剧了人员断档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还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人才断档,老将薛晨感慨颇深,她表示:“现在年轻队员和我们那时候不一样,她们进国家队赶上了青黄不接的节点,没有时间去失败和学习,只能边打边学,积累经验的时间被压缩,有点揠苗助长。在我小时候,年轻球员不会跟老将一起搭档,因为技术水平和对球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现在这样就是因为没人了,你必须得跟她打,必须得带着她。”
25岁的王凡(左)与22岁的夏欣怡是目前中国队的主打组合。供图
国内冷门,国外热门
人才断档导致中国沙排成绩下滑是不争事实,但相较于这些表面问题,真正制约发展和难以解决的,或许在观念层面。在中国乃至亚洲,少挨晒似乎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在沙滩文化盛行的欧美国家则有所不同,户外运动也因此更容易开展。
在国外训练比赛时的经历,给薛晨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欧美很多国家周末的沙滩是满的,我们在美国加州训练,如果没有预约场地就要一大清早起来去占一个网,沙排在那边的群众基础非常强。”
“美国沙滩上有很多业余比赛,很多人周末去玩排球,玩一会就去旁边聊聊天,喝会东西,然后继续玩,这是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像柏林、维也纳等欧洲内陆城市,也可以找到很多沙排球场。柏林还在市区专门开辟人造沙滩,大家就在那晒太阳。所以文化真的不一样,人家想往外走,而我们是最好不要挨晒。” 薛晨感慨道。
薛晨曾在2008年奥运会上获得沙排项目铜牌,目前她依旧坚守在沙排赛场。资料图为薛晨在世界沙排巡回赛中。李南轩 摄
生活在北京的小魏是排球爱好者,起初喜欢室内排球,在国外打过一次沙滩排球之后便对这项运动产生了浓厚兴趣。不过在谈及沙滩排球时,小魏对中新网记者说,他对这个项目算是又爱又恨,爱是好歹在北京有沙排场地,还可以玩一玩,恨是只有这一块场地,没有其他选择。
据小魏介绍,北京朝阳公园在每年5月至8月举行海沙节,每到这个阶段,他便组织好友在下班后或周末玩沙排。朝阳公园有三块场地,其中有一块是单独围起来的专业场地,还有两块场地只有网,没有地线和围挡。
“基本就我们在玩,有人感觉新奇想跟着一起玩,但是感觉参与不来,就不玩了。沙排还是小众项目,我们玩室内排球的群有400多人,但是这里边同时玩沙排的顶多也就40人。”小魏说道。
沙排在国内是一项冷门运动。资料图为奥运资格赛赛场上为中国队加油的球迷。供图
如何突破困局?
实力下滑、人才断档、群众普及度低……如何突破困局,成为摆在中国沙排面前的问题。如何让人们喜欢沙排运动,吸引人们观看沙排比赛,成为从业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几年前去过国外的一个场地,教练都忙不过来,因为每个人都想学,想掌握这个技能打业余比赛玩一玩,赚个奖金。其实20年前我们国内也举办过一次业余比赛,2个人自由组合,报名费10元,奖金只有50元,但还是有200多对组合参加,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普及方式,尤其是在大城市。但这种推广太少了,只弄过这一次,因为组织者觉得太麻烦,不赚钱。”缪志红说道。
沙排国家队教练缪志红接受记者采访。供图
而在薛晨看来,国内要在沙排运动上做出一些改良。她表示:“欧美人喜欢在户外,所以在哪办赛不是问题,但在中国并不是这样。其实可以考虑夜晚办赛,让夜场比赛多一些。日落之后,大家工作完了,散步的时候兴许就能关注一下。夜场灯光效果特别好,队员和观众都很兴奋,现在一些欧美大赛也都会增加夜场。”
除此之外,在室内进行沙滩排球比赛也是一种选择。薛晨介绍,荷兰已经办了第一个室内沙滩排球比赛。“其实可以完全借鉴这个,不想晒的话,就别逼着人家去晒了,还是不要太死板,寻求一下发展,想一想怎么去扩大沙滩排球人群。”
薛晨向记者透露,自己或许将在下届全运会结束后退役,之后将从事沙排推广类的工作。“现在自己还缺乏一些市场化的思维,还要慢慢积累,开阔视野,多学一些东西,比赛之余看看别人是怎么办赛的。”
在中国体育改革之路上,“专业人办专业事”已经逐渐成为一大方向,姚明、刘国梁、李琰、申雪……越来越多的体坛代表人物走上掌门人要职,引领各自项目改革。希望陷入低谷的中国沙排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人”,带领这个曾经闪光的项目实现复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