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北京 建都870周年|邱跃: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理解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小编 23 0

建都870周年|邱跃: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理解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建都870周年

1153年4月21日(金贞元元年三月二十六日),海陵王完颜亮将金朝都城从上京会宁府正式迁到燕京,更名中都大兴府,开启了北京作为大国都城的新纪元。这是北京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从这时开始,北京才成为真正的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而立北京 建都870周年|邱跃:从城市规划建设角度理解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邱跃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

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

今年是北京建都870周年,长期以来大家对金中都的印象可能更多地停留在少数民族政权建立的政治中心,但对它如何塑造了北京今天的城市规模和城市空间布局往往会有些困惑。作为城市规划建设领域的工作者,关于北京870年的建都发展历程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借此机会和大家做一个分享。

1. 成为都城的北京,城市定位愈加明确,城市规模显著扩张

作为城市规划领域的工作者,如果我们要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来分析城市的变化发展,就要考虑它的性质、规模、布局这三个重要的因素。城市性质,也就是功能定位,是规划建设的前提,谈建都870周年,可以从北京的定位说起。

首都是指挥统领国家运转的政治中心,是整个国家层面管理机构的所在地。这里也集中了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比如在封建社会时期举行科举制,全国的人才都要到首都来进行选拔,且国家级的研究机构如国子监都是设立在首都的。所以在政治中心的大前提下,北京同时也是一个文化中心,这一点是普通州府城或省城所不具备的。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建都870周年是建“首都”,这和其他的陪都是不同的。由于它是政治中心,因此集中了全国的管理机构和大部分的政治军事指挥机关。

其二,站在城市规模的角度看,从春秋诸侯国到汉唐的北方重镇,再到辽代的陪都行在,北京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建城史。辽代是五都制,在辽代中期正式把燕京立为陪都,这和他们的生产生活习性有关,皇帝带着朝廷机构和官员在春夏秋冬分别迁移去不同的地方,但它主要的首都应该是在上京(今内蒙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把北京的建都史定在从金代肇始。自金代起它不再是陪都,不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实际上,北京作为首都和中央机关长期驻守的地方,都应该是从870年前(1153年)开始。

成为首都之后的北京,它的城市面积规模经历了突飞猛进的扩展。我们在研究历史文化名城时有这样一个大致的分析: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城市已经发展得相当丰富了,但一般的县城面积为3-5平方公里,州府城面积为10平方公里左右,有的省城达到近20平方公里。只有到了做过国都的像西安、南京这样的城市,其面积能达到50平方公里或更多。从这个规律来看,辽南京的面积才10平方公里左右,而到了兴建中都时,对它的东、西、南三面都进行了扩建,面积已经达到了20平方公里,整整扩大了一倍。之后在其东北部兴建的元大都,面积也达到了50平方公里左右,这是成倍的扩大。明朝在大都的基础上逐步改扩建,达到了我们现在说的62.5平方公里。而清朝虽然没有扩建老城,但是却在西北郊营建了三山五园,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紫禁城”。所以说北京“因都而立,因都而兴”,在城市规模上的发展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北京城的面积已经是全国独大的。

2. 成为都城的北京,其城市布局是中国传统营城理念和规划思想的集中体现

如果从布局上进行分析,自北京确立为首都开始,它的城市布局就借鉴了前朝历代都城积累的实践经验,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营城理念和规划思想。在辽代时,行在(皇城)还不是在正中,因为它是在幽州城的基础上改建和发展起来的。到金代做中都的时候,在东、西、南三面进行了扩建以后,就把皇城基本放在了城市的中心位置,仿照北宋汴梁(今开封)的模式,不论是宫殿建区还是官衙的部署,都在尽可能落实我们历朝历代营城的理念,比如说“以中为尊”的价值观、“不正不威”的政治主张、“不偏不倚、公正平直”的伦理思想等等,这是把中国传统哲学逐步地体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在新建元大都的时候,这一点就更加鲜明。

元大都形成了城市中轴线,这个中轴线的起始就是在1267年元大都建设的时候有中心台,通过这样一个常设中心点实现了对南北向的中轴线的控制。从那个时期开始,这种布局和思想变得更加明确了。到了明代进行了几次重大的改扩建,先是把元大都向南进行了调整,紧接着中期又扩展了外城。这个时期中轴线更清晰了,左祖右社的布局也更加紧凑了,元代时安排在东西两个城门附近,到了明代直接设置在了天安门两侧,应该说中国传统的这些理念在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布局上体现得越来越鲜明。清代没有再进行大规模的改建,但是它在重点部位进行了加强,比如说天安门、棋盘街等一些重要的建筑点,都进行了翻修和改造。此外在西北郊建设了第二个行政中心,也带动了当地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完善了居民生活。所以我们讲性质、规模、布局,都是在北京成为首都以后,才更加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的营城理念和经验,做了全国城市布局的典范,这也是建都的一个重大成就、成果。

3. 建国后对首都的改造传承了北京悠久的城市空间布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方便群众生活、适应首都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出发,对老北京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也存在一些偏差,但总的来看,是促进了城市发展的。

先说交通路网,虽然老北京城的中轴线特别鲜明,但是中轴线上一系列建筑,包括广场、围墙、牌楼等构筑物,使东西两城的人民群众生活非常不便。要是想从王府井到西单去,现在我们直接过去不到两公里,非常方便。但以前的话从王府井得往南走到崇文门,再沿着顺城街往西走,到宣武门再往北才到了西单牌楼。这两个商业区东西市之间就得这么绕着走,坐马车可能也得需要几个小时。除了打通长安街东西的道路之外,其他的改造措施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集中的居住区建设等等,此外我们也扩大了整个北京中心城区的面积。

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发展,作为首都的城市,其规模往往是成倍地增加。现在我们北京的中心城区面积已经超过1000平方公里了,老城才62.5平方公里,就算在民国时期进行了发展扩建,也超不过100平方公里,现在规模超过十倍,在功能上更加齐全了。从首都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北京一直围绕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这个基本的功能定位。在布局上,建国后的建设也依然传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比如北京作为首都横平竖直的道路、宽广平缓的沿街景观,这个是很鲜明的,有可能我们久在其中感觉不到,但是其他城市的游客和外国的友人一来,马上就会鲜明地感觉到区别。北京的路是棋盘式的,非常整洁宽阔,这也是它显著的一个特点。另外我们把中轴线向南向北也进行了延伸,传承了城市空间布局。

4. 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化建设三者交相辉映的规划才是一个好的规划

我们应该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批复中所说的,北京作为首都,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和形象,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是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应该围绕着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进行规划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与现代化建设交相辉映的规划才是一个好的规划,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批复中所指示的精神。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 北京印迹 inBeijing

“为中国而立”——香港大学北京中心正式成立

来源:人民网-港澳频道 原创稿

人民网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陈颖)

9日,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开幕仪式在北京亚洲金融中心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梁志仁、亚投行首席经济学家Erik Berglof、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教授、150多名港大各学院校友代表及众多业界、学界嘉宾出席了开幕仪式,港大校长张翔、港大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等以视频形式参加了开幕仪式。众人对港大北京中心的成立表示衷心祝贺,认为港大成立北京中心是重要且可喜的变化。

开幕仪式上,港大校长张翔以视频形式发表了以《新时代 新发展 新格局》为主题的寄语,希望香港大学北京中心作为京港两地的“桥头堡”,秉承严谨的科学态度,格物创新的学术精神,积极连接内地与香港,努力打造跨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学习平台。

港大经管学院院长蔡洪滨同样以视频形式在开幕仪式上致辞,他说,这些年,很多世界著名的大学都在北京设立了中心,港大北京中心的到来虽迟但未晚。北京是我们的主场,我们有主场优势。他认为,北京中心的成立,表明港大回归了建校时的初心——“为中国而立”。

亚洲基础建设投资银行(亚投行)的首席经济学家Erik Berglof发表主题演讲,他分享了亚投行这样的国际机构如何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他认为成功的全球合作离不开各个国际机构的支持与协作。

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王振民教授,香港大学法学院知名校友,从法律角度解读如何用好“一国两制”的优势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

施能自是德勤华北区主管合伙人,也是香港大学优秀校友,他代表港大校友发出号召,以港大北京中心的平台为依托,为京港两地的融汇交流添光增彩。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同时也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秉承着“为中国而立”初心创立于1911年3月的香港大学,百年来一直担当着通往世界其他地区研讨学问的大门。作为香港历史最悠久、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香港大学北京中心应势而生更显意义非凡。

香港大学北京中心的成立,代表着香港大学拥抱新时代的开放态度和创新精神,将让这扇大门更多地为中国所用,成为內地与国际化教育共融的理想平台。